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张光博陈桢先生一稿两投。以《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法学》1997年第3期,又以《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当代法学》1997年第3期。其中摆列了张光博否定的“主干...  相似文献   

2.
法学争鸣应当讲求学风王吏民读过《法学》1997年第4期《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署名陈桢,以下简称《是非》)文,感慨良多。该文讲的是与张光博先生的法理学“是非”之争。张先生在学术观点上与他人存在争论早有所闻,但不知已经到了该文所...  相似文献   

3.
法理学教科书的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法学学科的整体发展程度。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法理学》教材,曾被列为国家教委“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孙国华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教程》、沈宗灵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有效地担当了培养法学人才的重任,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1996年吕世伦教授、公丕祥教授主编的《现代理论法学原理》以崭新的学术风貌展现在法学学子面前,系统地探  相似文献   

4.
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陈桢一、法理学界理论上的是是非非去今两年,法理学界经历了它发展过程中异乎寻常的艰难阶段。当前法理学界的风风雨雨,理论上的是是非非是从张光博先生宣布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个自觉地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学派开始的。下面就一些观...  相似文献   

5.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必须改革,其方向是分别开设两门课程;在一年级开设《法学导论》,在高年级开设《法理学》。前者介绍法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后者阐述法的一般原理,包括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6.
也谈“是正确引导”还是误导——同陈桢先生商榷姜铁敬读了陈桢先生《是“正确引导”还是误导——与张光博同志商榷》的文章①,颇感震惊。张光博的文章是1994年暑期在东北法学教学研究会年会结束时的讲话。1995年刊发在《中国法学》第4期。张光博先生文章的标题...  相似文献   

7.
法理学的现状与导向郭道晖(《中国法学》总编辑、教授)一、"糟得很"与"好得很"自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法学界包括法理学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过去一些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法制观念与法学理论,从市场经济新视角和"三个有利于"的标...  相似文献   

8.
再论法理学的更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权利义务法理学已经暴露出不可弥补的缺陷的今天,扬弃权利义务法理学,拓展适合当代中国基本情况的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促进法学进步的需要,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应当...  相似文献   

9.
法理学的新突破与新起点刘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法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水平。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法理学研究有了一系列的新突破和新起点,呈现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态势。一、对邓小平民主与法制...  相似文献   

10.
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陈桢一、失控的事态发展,极端尖锐的形式(一)张光博先生的长篇论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8月9日出版,以下简称《张文》)否定当...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回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回顾与探寻了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客观规律。追根溯源,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西洋文明的冲击,国人法理意识就同维新变法和社会变革相伴而觉醒。民国时期,法理学呈现多元思想体系交错混杂的复合格局,既有所谓仿效西方的学院式“正统”法理学,又有以李达《法理学大纲》为标志的先进、科学的法理学。世纪中叶的社会革命催生出的新法理学,也历经磨难。如果说从五十年代“国家与法的理论”到八十年代“法学基础理论”的转变开启了中国法理学迈向理性化、科学化的航程,那么,从“法学基础理论”转变到九十年代的“法理学”,则标志着中国法理学从政治哲学之法理学进化到法律科学之法理学的基本完成。而法治目标模式的确定又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与不绝活力  相似文献   

12.
侯健 《中外法学》1998,(6):89-91
<正> 一九九八年,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宗灵教授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五十周年。沈宗灵教授早年负笈美国,归国后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他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现代西方法理学和比较法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总干事和比较法学会总干事。他的足迹记载了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为此,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支持下,《中外法学》编辑部和该系法理学教研室,于九月十二日举办了题为“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以志庆祝。有关领导、各地学者、沈  相似文献   

13.
用民法思维方式研究法理学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郝铁川副教授拓展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编者按:值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绝好时期,法学基础理论面临着亟须不断开拓、深化和更新的挑战;法学基础理论既要善于及时切入生动活泼的法制建设实践,又要精于汲取...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为法学基本问题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简介:卓泽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1963年生于重庆市,1984年获西南政法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独立或合作著有《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法理学界提出了一些启迪人们思考的问题,其中大多涉及到对现行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评价和改革的设想。本文也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现状 我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科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系列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系列刊,包括《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刑事法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国际法学》七种,全面覆盖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各个领域。以"繁荣学术,服务实践"为宗旨,《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系列刊扎根学界和业界,以专家的眼光选文,用专业的素养办刊,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是法学研究、立法和司法实践不可或缺的素材与参考。《法理学、法史学》(月刊,96页):反映国内外法理学界、法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汇集法理学、法学新学科、法史学等方  相似文献   

17.
论《学风》的学风陈桢一、令读者悲叹的《学风》及其学风(一)《学风》即《法学争鸣应当讲求学风》,载《当代法学》1997年第6期。据考,《学风》是由于学风的原因而使法理学界步入极不正常发展阶段的第3年年底的情况下发表的。此时此刻,法理学界是多么需要有人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16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学院莫愁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举办,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法学理论”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的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院长程乃胜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和“法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的情况。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和南京大学杨春福教授共同主持。现将会议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21世纪中国法理学使命的基本内涵南京师范大学刘旺洪教授首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解读了这个主题。他认为现在我们处于新世纪初期,中国法理学从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受到了许多的批评。特别是06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上的系列论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集中提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国法学、法理学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界又一次总结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间法理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我国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60年以来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理学的成就和问...  相似文献   

19.
发展法理学的一点想法邵诚(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近年来,法理学教材有很大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去年出版的由沈宗灵、孙国华等几位教授分别主编的几本法理学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总结了以往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外有益的法学思想,与1982...  相似文献   

20.
<正> 法理学,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是我国法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学科和高等法律院系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研究一般法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或法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本文试图围绕法理学的创新这一主题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法理学在近十年来的主要变化;法理学创新的特殊迫切性和艰巨性;法理学怎样创新;最后是作为结论:对法理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