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发财应该走正道,合理合法地去挣钱,不应该干违法乱纪的事。而赵新为、吴平夫妻俩挣钱不走正道,绞尽脑汁倒卖集体财产,落了个判刑又赔偿的下场。 赵新为、吴平夫妻俩都是从四川农村来的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农十师某团七连,承包了连队的45只羊。当时,吴平的哥哥吴民也承包了该连队的50只羊。吴民放了没多久的羊,因四川老家来信有急事要马上回老家。经连队领导  相似文献   

2.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3.
<正>王启彬夫妻俩是2000年从河南支边来到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为了能尽快过上好日子,他一边钻研棉花栽培管理、一边学习运用新技术,经常参加团、连组织的"科技技能岗位培训"学习,掌握棉花管理技术。夫妻俩在连队承包种植了72亩棉花,产量不断提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2006年有点积蓄的王启彬,主动向连队提出购买654拖拉机,团里为他贷款20万元,很快办完了所有手续,来年春天他开着自己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4.
他是名承包土地的连队职工,吃苦能干;他12年如一日细心地照看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他成了连队职工群众争相学习的楷模,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是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钟振祥。今年48岁的钟振祥,由于长期操劳,显得比常人苍老了许多。夫妻俩曾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俩人是从小学上到初中  相似文献   

5.
黄增群是农一师十三团十三连的一名女职工。2000年,十三团全面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土地需要先交自理金,当时连队有人积极承包,也有人观望。黄增群夫妻俩一商量,就承包了连队一块土质条件不好、又没有人愿意包的200亩棉田。她家的亲戚知道后,都说她:"你别  相似文献   

6.
<正>农七师一二三团六连职工李和民一家4口,夫妻俩都是连队的一线承包工人,儿子李世豪是团中学初一学生,父亲李宝珍今年已84岁了,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三代同堂,生活非常幸福。他们家庭曾多年被团授予  相似文献   

7.
<正>3月2日,农一师十三团八连养殖大户江文华早早地到圈舍忙活起来,这些"喜羊羊"每年给她带来的收入超过两万元,使她家的生活日益富足。江文华来自四川射洪县,1998年,刚来团场时,夫妻俩一无所有,生活费都是靠从老乡那借。她看到连队水草资源丰富,决定租赁一块草场,发展养羊。通过10多年的努力,她的  相似文献   

8.
十师一八八团十二连工会主席王利永家庭,虽普通,但无数点滴生活,汇成幸福海洋。2003年夫妻俩正式承包了连队220亩土地后,王利永的干劲更足了,每天起早贪黑,在农忙季节,经常整天整夜地呆在地里,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饭都是由妻子做好送到地头。妻  相似文献   

9.
吴达志和谭华仙夫妻俩都是二师三十团三连职工,两人都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好,勤劳肯干。在三连承包土地以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家庭幸福和睦,连队干部职工交口称赞。2002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她和丈夫自筹资金承包了连队136亩棉花地。刚承包这块地时,地里碱片很大。小两口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钱省下来购买有机肥,她们每年购买的牛粪都在七八  相似文献   

10.
今年43岁的奴家合、37岁的阿依古丽,是农四师七十一团九连一户普普通通的哈萨克族人家。多年来,夫妻俩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积极参加连队各项工作和"文明生态小康连"创建工作,深受连队职工群众的赞誉。奴家合、阿依古丽1994年刚结婚时,由于奴家合家中兄弟姐妹多,而且奴家合的母亲又体弱多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阿依古丽从过门后的第一天起,就挑起了长媳的重任,她默默无闻地操持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兵团团场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原青年农民踏上大西北的“淘金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由当初“择地而栖”的候鸟,成为农垦职工中的致富明星。在农一师二团就有一个个这样的代表。 十二连农工窦长印、张青婷夫妻俩是1994年落户连队的,一直从事大田劳动。别看俩人个头小,但  相似文献   

12.
喻培刚老人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儿子在外地工作,现在和二儿孙一起住在四师七十团三连。喻培刚老人是1964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四师七十团参加边疆建设的老军垦战士。现在已经退休,夫妻俩恩爱和睦,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为儿女做出了榜样。喻培刚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土地,每到农忙季  相似文献   

13.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张守新、王凤仙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还有97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和一个女儿。张守新一直是连队的保管,有时遇到夏收总是忙得顾不上家,爱人王凤仙从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王凤仙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月16日,在七师一二九团七连养殖小区,职工李富喜和妻子高梅正忙着给养殖的大小羊羔添加饲料,这对李富喜夫妻俩来说是自己每天必做的工作,李富喜高兴地说:这几年通过多元增收致了富,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李富喜是一二九团七连职工,多年来,一直在连队承包种植棉花,在率先运用新科学新技术,精细化做好田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十师一八八团水产连职工王均看着自家羊圈里正在吃奶的小羊羔,乐得眉开眼笑。王均是一八八团水产连队的职工,自2013年起,由于渔业资源的减少,夫妻俩失去了捕捞工作。2014年,王均想利用现有的圈舍养殖小尾寒羊,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迟迟没有实施。团工会了解情况后,决定从工会自营经济发展基金中拿出5万元借给他,  相似文献   

16.
正"这几年,我们连队铺了柏油路,改建了供水网管,栽植了不少花木,连队一下子就美丽起来了,这都是‘一事一议’公益性项目给我们带来的好处。"7月12日,西山农牧场三连党支部书记姬小元说。"一事一议"公益性项目工程是集中力量建设连队职工急盼解决、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2011年来,西山农牧  相似文献   

17.
挚爱永远     
正这是一个特殊而又幸福的家庭,为人坦诚质朴、和谐友爱、家风纯正贤良,他们用相互之间的理解、支持、互勉共进,打造了幸福家庭。今年42岁的石双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六师芳草湖六场六连职工。几年前冬天的一个早晨,丈夫突然接到舅舅吴宗培所在连队干部的电话,说舅舅因煤烟中毒在医院抢救。夫妻俩放下电话就匆匆赶往了医院。当他们赶到时,吴宗培老人已经脱离了危险被转到了病房,看到老人双目紧闭,鼻子上插着氧气,那一瞬间,石双双的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李开艳,在农三师四十一团一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她,靠着肯学、敢干的拼搏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追求兵团第二代女职工的梦想,工作20多年来,她传承着老一代兵团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是2002年,她与丈夫承包了连队275亩棉花地,由于土地沙性大、平整差,周围无防风林带,5月底一场大风把本来就出苗率只有80%的棉花地,几乎变成了"光板",夫妻俩欲  相似文献   

19.
农十师一八八团十连职工黎先进夫妻都是连队普通职工,儿子中专毕业后有了满意的工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一个和谐幸福之家.黎先进精明能干,好胜心强,立志钻研种殖技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干啥都走在先进的前列,几年来他和妻子刻苦钻研,依靠农业科技,夫妻俩勤劳能干,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如今他们年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家有平房一套、楼房二套、奇瑞小轿车一辆、农用小型机械2台,家庭现代化设备样样都有.  相似文献   

20.
民主选举连队领导干部给农五师八十三团带来深刻变化,团场经济 发展,职工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亏损、倒挂、生活困难”这几个 字眼被彻底抹去。 自1999年开展民选工作以来,八十三团党委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 施,全面推进”的步骤,在全团15个基层单位开展了民选工作,使100%的 农业连队都实现了民选。一大批党委放心、职工群众满意的干部走上连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