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加平当上先进生产者了,他今年能得很呢!喜事一桩接一桩……”农四师六十七团农二连职工们都这样说。袁加平是六十七团二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前几年家庭收入很低,每年都要靠连队救济生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农四师六十七团职工不断改变观念,广扩致富增收门路,在生产、生话中出现了许多新鲜事。职工自筹资金备农资。近几年,该团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并且加大两费自理的力度,使职工们的收入逐年提高,职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名普通的职工。多年来,他学科技、用科技,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自己多彩的人生;用真心、爱心、热心扶贫帮困,先后帮助十几户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他,连续8年被评为农九师庭院经济先进个人和种植能手。1995年至今被农九师、一六三团评为先进生产者。2002年5月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04年9月被授予劳动模范。他就是农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谭祖芬。谭祖芬1969年从四川支边来到一六三团,他当过炊事员、干过大田班长、种过地养过畜,一干就是30多年。1983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这一年,虽然谭祖芬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他承包的32亩地还给他带…  相似文献   

4.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四师六十七团涌现出了一批头脑灵活、目光敏锐的知识型职工,他们不仅看“本本”种地,而且还学习其他团场之长,取其他团场先进之经。在学科学、用科学上相互“攀比”,靠农业种植新技术率先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小康道路,成为众多职工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正二师二二三团园二连有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职工,多年来与各民族职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他的影响下,这个连队的汉族职工帮助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种植业林果业,少数民族职工帮助汉族职工发展畜牧业,各民族职工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1980年参加工作的吐洪·吾守,30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连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的收入也年年上台阶,他还在团部购买了一套楼房,自己多次被团连评为"五好职工"、"先进生产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在走上致富和获得荣誉的同时,他越来越感觉  相似文献   

7.
由16名职工组成的农四师六十七团四连巾帼葡萄示范园,多渠道向职工普及科学技术,葡萄面积由1998年的100亩扩大到2006年的600亩,仅占全连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但葡萄的纯收入就有34万元,占全连上缴利润的50%。  相似文献   

8.
农四师六十七团四连巾帼科技致富葡萄示范园,由16名女职工组成。几年间,她们从多渠道向职工普及科学技术,葡萄面积由1998年的100亩扩大到目前的1100亩,占到了全连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葡萄的纯收入达到了34万  相似文献   

9.
农四师六十七团工会加强民主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充分发挥民主议事会作用,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近年来,该团工会将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职工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到实处。今年,六十七团工会两次组织召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41岁的李自成是农七师一二四团十八连职工,他在种植上大胆、有股闯劲,因此大家都叫他"闯王"。2010年种植的900多亩棉花纯收入150万元。从2008年开始,职工在种植上自主经营,李自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就开始大显身手,收入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1.
于辉是1992年许多上岗青年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换来了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的殊荣。 1996年,于辉被农十师一八八团领导相中,调入该团十连任连长。当时十连28名职工种植了700多亩小麦和300多亩油葵,团给十连补亏9万元。他带领职工种植水稻,开荒洗碱,当年就实现了减亏的目标。为了尽快摆脱困境,他于1999年  相似文献   

12.
正"走,到职工书屋看书去……"2月18日,五师八十六团七连职工吴建新边走边对身边的职工说道。这是该团开展"科技之冬"培训活动的一个缩影。春节过后,七连党支部、工会利用这段闲暇时间让职工走进书屋,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畅谈一场连队转型、职工多元增收经验交流、活跃职工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还组织近20人参加团"青年自主创业培训"和职工种植、养殖、滴灌知识考试,40名职工获得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辣妹子,短短十几年,成为团场数一数二的林果承包大户,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领头人,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她就是农四师六十七团四连职工梁翠明。1998年,该团四连调整产业结构,引种了100亩红提葡萄,因没人种植过,投入较大,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4.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15.
正十二师一○四团六连的程兴琼,是一位普通的职工,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走出了一条多元致富之路,带领职工增收致富,多次被一○四团评为"优秀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2014年5月被兵团评为"职工自主创业典型示范户"。程兴琼夫妻俩在一○四团六连种植桃树20亩,家有4口人,两个子女,女儿已工作,儿子在上高中。2014年家庭纯收入24万元,人均收入6万元。2015年家庭纯收入28.6万  相似文献   

16.
刘恒今年45岁,是二师三十三团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者发展成为家产近千万的种植养殖大户;他用心中那份执着和拼劲,10年为团场上缴籽棉268.2万公斤;他是连队的热心人,先后帮助7户困难职工垫付生产资金20多万元.2013年他被兵团工会评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百佳示范户”.  相似文献   

17.
正"这次‘夏训能人打擂’活动,第一个攻擂的是三连红枣种植能手余建江,大家欢迎他上场。"随着掌声的响起,农二师三十四团工会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能人打擂夏训活动拉开了帷幕。今年,三十四团工会改变往年夏训请专家集中授课的办法,让职工成为夏训的主角,开展了能人打擂劳动竞赛活动,给各行各业能人展示自己的机会。活动要求参加打擂的职工必须是运用新技术的能人,并在新技术运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人们在擂台上展示自己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其他参赛选手交  相似文献   

18.
<正>8月9日,农四师六十七团三连职工朱长海从团工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师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发的500元临时救助款,激动地说:"谢谢!感谢你们为我们困难群众所做的一切。"今年40岁的朱长海,1998年从河南来到六十七团三连,2008年  相似文献   

19.
今年54岁的冯应江人称大胡子,他年轻时留着浓密而又长长的胡须,是四师七十三团二连的一名职工党员,也是全连职工的致富带头人。他2007年被四师工会评为自营经济先进个人,2008—2011年又被该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近几年,他不仅自己致富了,同时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致富。几年前,冯应江从该团粮站转岗分流到七连承包土地,当年他承包了90多亩地,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2005年他又调  相似文献   

20.
农一师十五团七职工张德祥,靠种棉花和养羊起家,成为致富典型,近日,被评为“农一师职工自营经济致富先进个人”。他从一个打工拾花单干户,到全家落户团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成了创业致富的能力,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难得的是,张德祥没有小富即安,在创业中不仅发展了事业,也扩展了眼界和才智。 (一) 已是不惑之年的张德祥,富裕后仍不断进取,随身带着呼机,骑着摩托,每天都在风风火火地忙碌着,与八年前来此打工时的穷困落魄形成了鲜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