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百叶窗     
孩子希望父母——父母在家里适当谈谈自己的工作许多孩子说,他们很想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父母在家里应适当谈谈自己的工作,使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到晚在外忙什么。如可能,父母可偶尔带孩子去单位,让他们感受一下工作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爱     
正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当我哇哇落地,母亲将我拥在怀中,呵护倍至。当我哭啼之时,母亲想到的是孩子饿了还是冷了?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为的是让我吃得饱一些,穿得暧一些。一旦生病,她更是焦虑万分,吃不下饭,睡不安觉,恨不得将病痛转移到她的身上。母亲总是辛勤劳作,再  相似文献   

3.
《党课》2020,(5):106-107
“亲爱的,刚接到医院通知,要去支援湖北,马上就要出发,家里父母和孩子就全靠你自己了。你也知道湖北疫情较重,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参与救治,也是我的荣耀。你放心,我会平安回来,我爱你!”  相似文献   

4.
田秀娟 《党课》2012,(12):91-92
她八岁时,父母开始闹离婚。她不懂什么是离婚,只记得母亲反复地问她:“想跟着谁生活?”她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北风呼啸的冬目,姥姥牵着她的手说:“你爸爸被狐狸精迷住了,不要你们了,咱去法院‘过堂’。”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小小的心如掉进了冰窖一般,那冷,钻心入肺。多年以后,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一次领奖会上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没有为我做什么.感谢他们没有让我继承他们的事业。”这番惊人之语,却给所有父母颇多启示。 我们中国的父母都有为孩子牺牲自己  相似文献   

6.
感恩     
父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我最好的爱和他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营养。父母并不希望我能回报他们什么,甚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报。所以,当我递去一件衣服、捧去一碗热粥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成家立业,为人夫为人父后,父母悄悄地从我的世界里隐身而出。他们退到那个可以感觉到我,但又不被人关注的位置上生活。我有风吹草动,他们便匆忙赶来;而他们的冷暖病痛,我却浑然不知。有几天,我的心里一直烦躁不安,一种不祥的预感驱使着我回老家看父母。那时,正值秋收时节,村里空荡荡的,我在一块土地里找到了母亲,她正跪在那儿拔…  相似文献   

7.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8.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9.
于丹 《当代贵州》2014,(6):65-65
正真正的教育是每个人在为未来做准备,而这首先是父母之心,包括我们如何以父母之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对今日诸多有违父母初心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重建中国家教与门风。让孩子懂得明辨是非有人说要让人的本心回到小学阶段,但我认为应该回到幼儿园时期,幼儿园是培养常识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孩子最遵守秩序,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排队,他们都很懂礼貌,见到大人都会打招呼。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孩子不打招呼了,这是因为大人总是不理他们;后来又变得不讲规矩了,是因为他们开始了解社会了。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学的是做人的规矩。  相似文献   

10.
转眼间来到团场工作已经3年了,回首来时路我心潮起伏。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父母很信任我,每当遇到和我有关的重大事情,他们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大学毕业前夕,我做了一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决定:到大西北去。当我把我的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惊呆了,第一次否决了我的意愿,说什么也不同意,怕孩子将来到了那里吃苦受罪。因为,我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家境虽不富裕可是自力更生找个稳定的工作完全不成问题,对于遥远的西北,那是他们想都没有想到的地方。就这样,为了将来的就业问题我与父母之间展开了拉锯战,我也第一次做了一回坏孩子,我坚持自  相似文献   

11.
吴青 《学习导报》2010,(22):54-56
妈妈冰心常说:教育是教书,育人。教育者要首先热爱、尊重被教育者,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他们相互是平等的。教育者包括父母,也包括长辈、媒体和同龄人,尤其是母亲,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在传递知识、技能,治学以及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岁月是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在它日夜奔腾的涛声中,我的父母先后去了天堂,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母亲出身贫寒,天生丽质。年少时随外祖父做小本生意。她不识字,但却有着聪明的经商头脑,是外祖父的得力助手。十八岁嫁给我父为妻,在岁月更迭中度过了她的一生。母亲先后生下8个孩子,后来仅存我们姐弟5人。  相似文献   

13.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14.
正虽然中外都有"代沟"这个东西,但好像没有一种代沟比中国"60后"和"70后"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代沟更深。依我看,这是一条世界顶级水平的代沟。一位经常坐飞机出差的中国朋友想让一直坐火车硬座的母亲更舒适地回老家一趟,就对她说:"我有里程兑换的免费机票,这个月不用就作废了,要不你坐飞机回老家一趟?"结果他母亲不仅不回去,还担心"浪费"儿子的"免费"机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20,(5)
正张院长留下小李子谈心:"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你说是我们替他们带好孩子,让他们安心上前线,还是让他们自己带孩子,我们这些没有战斗经验的人上前线呢?"小李子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刚一回到队里,小李子就听说"小调皮"跑到炊事班来抢水桶,结果把水全洒了。他生气地跑去质问"小调皮":"你知不知道行军路上水有多珍贵?""你自己都被张院长批评了,凭什么批评我!""小调皮"说完一转身跑掉了。  相似文献   

16.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个经历过新旧社会更替的老人。很小的时候她就失去父母成了孤儿,过着辛酸苦难的日子。那时。孤苦伶仃的她非常渴望能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呵护。1949年。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广大的中国妇女,给了她们地位和自由,也给了李毓芳母亲般的温暖。这种温暖和关爱让李毓芳坚定地认为,自己苦苦寻找了半生的那个母亲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深情地说:“我是个孤儿。没有父母,潜意识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党啊。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8.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镇洋中村是黄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渔民都是以打鱼为生,陆上有定居点的人家还不到一半。31年前,陈振华就出生在一叶小船上。母亲段金芳看到那些渔家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随父母在船上漂流,1972年2月,便毅然和丈夫弃船上岸定居,让渔民的孩子们寄居在她家读书。为了114名渔家的孩子,段金芳曾变卖了嫁妆,卖掉了心爱之物——一块钟山牌手表,吃尽了千辛万苦,甚至耽误了自己的病情,直到生命的尽头。当时,家中还收养着8名寄读的渔家孩子。陈振华辞掉了令人羡慕的乡农机管理站会计的工作,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因为她忘不…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学的第一堂课上,我请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肯定:当然是父母生了孩子。从生物学的角度,先有父母后有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却偏偏要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即:是孩子“生”了父母。试想,在孩子卅生之前,一个人身上哪里有父亲或母亲的身份?只有等孩子降临人世,男人和女人才成了父母。也就是说,是孩子赋予了男人或女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意义。因而才说,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