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建》2015,(5)
<正>胡杨,被维吾尔人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能抗御沙暴,耐得住干旱和盐碱的侵蚀,经得起严寒和酷暑的考验,人们又称它为"沙漠英雄树"。在祖国西北边陲,有一颗挺拔的胡杨屹立于千里空旷的沙漠之上,坚韧刚强,不畏艰险,终日任劳任怨地捍卫着国家的安全。这棵胡杨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喀什分院检察官、优秀共产党员阿布来提·铁米尔。今年春节前夕,他又荣登全疆十大最美  相似文献   

2.
艾美华 《求实》2013,(Z1):271-272
<正>"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作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它已成为新疆高校共同追求的大学精神。各高校以"胡杨精神"促教风、育学风、兴校风,把"胡杨精神"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实践》2007,(5):40-4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全国防沙治沙代表时盛赞"胡杨精神",盛赞我区治沙英雄额济纳旗林业治沙局局长李德平。温家宝总理说,前两天,我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叫做《胡杨情》。这篇文章开头几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胡杨呵,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这篇文章记述了我们的一位治沙英雄,他就是额济纳旗的林业治沙局局长,他叫李德平,他的治沙事迹非常令人鼓舞。李德平从19岁开始治沙,40岁去世,仅活了’40年,但是,21年都献给了治沙事业。他就像胡杨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参差多态,但并非不可捉摸。面对镜头,不管是商贩边算账边回答的"幸福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保障",还是大妈边择菜边自豪地说"幸福是我把女儿给供出来了",不管是新人笑言"幸福是我今天结婚了",抑或是街头艺人口中的"幸福就是人民币多",孩子口中的"吃饱穿暖,不被欺负",每个人都在用个性化的语言述说着各自对幸福的理解,没有大话空话、官话套话,说的是琐事小事,也不乏玩笑打趣,但这恰恰是人们当下状态最直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反穿袜子     
唐朝有个诗人叫王梵志。他写过一首诗,意思是说,我反穿着袜子,人们都说我穿错了。其实袜子的里面做得粗糙不平整,贴在脚上很不舒服;而外面却做得光滑平整,不过它是给人看的。我宁可让别人的眼睛看了不舒服,也不可让自己的脚穿着不舒服,所以尽管"人皆道是错",我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6.
刘澜 《当代贵州》2013,(11):65-65
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就像爱情一样,每个人都渴望它,每个人也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就是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在我的领导力讲演中,我也会问现场的学员:领导力是什么?有的经理人回答说,是带领团队实现目标。我问:那跟管理有什么区别?管理不也是带领团队实现目标吗?有的经理人说: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我问:李宇春很有影响力,那么她有领导力吗?还有人说,领导力就是领导的能力。我问:你说的"领导"是身处"领导职位"的那个人,还是实施了"领导活动"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7.
胡杨赞     
胡杨,大漠中的一道风景线,更是大漠生命的象征。第一次见到胡杨,是在来疆后到戈壁滩玩的时候,植保员告诉我:"这就是胡杨树,戈壁滩上的一大特色……"只见茫茫戈壁上,胡杨顽强地生长着,与干旱和烈日抗争。胡杨从不选择生存的地域,只要是大地,不论贫瘠,不论干旱,它都会执着地把根扎入地层深处。  相似文献   

8.
正我很色。我承认。一听到他们说"男人嘛,长相无所谓的",我就来气。一想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男人嘛,有事业就行了",我就更来气。一想到这个"事业",其实说白了就是指钱,我就气得胃疼。说男人长相无所谓,那是纵容。说男人有"事业"就行了,那是势利。这种观点又纵容又势利,用一种虚伪来掩盖另一种虚伪,我不同意。男人怎么就长相无所谓呢?这简直跟说"美国人嘛,国际法无所谓的"一样没道理。我的"色",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的"初恋"。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最英俊的男生,坐在我后面。他有全班最酷的平头,最长的腿,最白  相似文献   

9.
早在中学时代,我便听过和胡杨有关的一句话,叫作“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 人们这样盛赞胡杨,歌颂它的美好品质,是因为它用自己的铮铮铁骨,以必胜的信念与困难抗争,从不屈服.  相似文献   

10.
误读     
周旋 《共产党人》2009,(6):51-51
我对阅读的选择是:有情趣的,有思想的,有知识的,有文采的。兼而有之为上,有一样也可。有谬误并不可怕",谬误"通常是一种怪味,正是这种怪味,能够提起胃口,也能增强人的免疫力。可怕的是那些"绝对正确"却平庸如白水的书,如果既平庸又可劲装腔作势就不只可怕,还可憎。平庸文章我也不是绝对不喜欢,它是我治疗失眠的"良药",很管用的。  相似文献   

11.
正没见过胡杨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辉煌。只有见过胡杨才知道生命可以如此精彩与顽强,它们在恶劣的沙漠中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千年。我要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了胡杨,这遇见既浅又深,十分美好。也就在那一刻我默默起誓:要把你刻在脑海里,让我未来的人生如你一般在茫茫大漠上描绘出一抹绚丽色彩。胡杨是桀骜不驯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上任伊始,有同志问我,履新之后怎么烧"三把火".我没有"三把火",刚上任不了解情况就"烧火",那不符合唯物主义.若说有,我这儿倒有"三盆水"--一盆洗脑,保持清醒,不保守、不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盆洗手,干干净净,清正廉洁,当好人民公仆;一盆洗脚,舒筋活血,勤下基层,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末位发言"制这里说的"末位发言",不是领导班子在讨论干部问题上"一把手"的"末位发言",而是我的工作方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早些年,我在直属单位刚当"一把手"时,工作积极热情很高,经常夜里睡不着觉就想事情,会有很多突发奇想,自以为想法也是蛮不错的。第二天开会,我说的是小会议室里的那种会,党委会、主任会  相似文献   

14.
正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深秋的日子。我总是怕冷,许是因为体寒的缘故。可是看见金灿灿的景象,我窃喜,原来团场的深秋是这么的美好,忘记烦恼,让人陶醉其中。今年,我有幸与朋友相约第二次踏进团场临近的胡杨林,尽管这里的胡杨没有塔里木胡杨那般壮观,可是胡杨的美、胡杨的那股精神却是与之伯仲不分。与去年来胡杨林相比,胡杨看不出有一点变化,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截然不同。之前没来新疆前,总是听朋友讲起胡杨的故事。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是我对胡杨从始至终一直的仰慕。  相似文献   

15.
正习仲勋说:"你们的胆子要大一点,不要怕。对于不正之风就是要暴露。暴露它是为了纠正它。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一定要解决。当然,也可能有人对这个戏有意见,那也没什么。"1980年初春,乍暖还寒,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在京西宾馆主持召开"剧本创作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的盛会。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一位正在戒烟的朋友在微信群里"晒"出自己的感受——嗓子发痒、整天犯困、直冒虚汗、饭量增加、体重上升,干什么注意力都不集中……他笑称自己出现了"戒烟不适应症"。他的这个新词激发了朋友们的"灵感",纷纷留言交流"病情"——有人说自己有"周一不适应症",有人说自己有"减肥不适应症",有人说自己有"婚后不适应症"……一位在基层工作的同学更是引申开来,说身边有些党员还有"纪律不适应症"。  相似文献   

17.
象棋声音     
小时候我也下棋,下的是陆战棋(我们管它叫军棋)。现在,我回忆不出那时候的乐趣了,只记得"排长"碰上"连长",对"连长"是毫毛无损,而"排长"则甭想活命。再就是任何棋子都只能按划定的路线行走,不允许越轨半步。象棋则没有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各种棋子"人人平等",只要指挥得当,小兵也能砍下大帅的头颅。象棋变化多端,车走直路,马踏斜日,象飞田角,士划斜线……各有各的走法。生活不正如这般丰富多彩,各有各的活法吗?我喜欢下象棋,我最为高兴的是在下棋中能听到各个棋子的声音。行路要稳重、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三思而行,开弓没有回头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是我们在机关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次,办公室小王给我送来一份外部门征求我们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看了",我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对他说:"既然你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他就说了一些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生前卫士长李银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谈到毛泽东对"个人崇拜"问题的态度,他说,主席听大家喊"万岁",曾经喜欢,也曾经不喜欢;曾经听惯了,也曾经听烦了。"主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可是总把我当领袖也不行,我受不了……’这句话是对我们许多卫士和警卫战士讲的。是在他休息时,同我们聊天开玩笑,我们有的人拘束,他讲了这段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中有"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但同时也不排斥"大义灭亲",孔子既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说过"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人是情感的动物,当亲情和法律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本刊记者专访了2017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获得者,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