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母亲的叮嘱     
《党建》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我再次捧读那些泛黄的信笺,不禁泪如雨下。我感念母亲,是她给我生命,给我信仰。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懂得道理。她能够砸锅卖铁供我读书,给我讲"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经常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母亲不是党员,但是她信党爱党。2002年,我在读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我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后来,弟弟告诉我说,那封信,母亲缠着他念了10多遍,还一个劲地嘱咐  相似文献   

2.
今年早立秋,才八月,就有凉意渐生,如一缕袖底烟。我坐大姐的车,一路聊天,说到中年人的困境:"不开空调热,开了关节又隐隐作痛。"大姐抱怨:"我现在穿羽绒护膝在空调房。"不免怀怀旧:那些全城40度的日子,都是干捱过去的,有个吊扇都念阿弥陀佛,还老停电。后来终于装上空调,心情跟龙须沟人民得解放似的。就一间房有空调,全家人都聚在里面,每晚关门关窗,冷空气清得似有禅意;我们三姐妹,吵吵闹闹,像挤在一个窝里的小鼹鼠,又热闹得像卡通片……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笑脸     
我虽然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缺吃少穿的穷日子,但小的时候常为买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与母亲吵要。不是母亲舍不得,而是因为她真的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如此开销。母亲在无奈时总这样劝慰我们:“你们姐妹三个能够一起上学已经够幸福的了,能省就省一些吧。”每当我们看到母亲愁苦的脸,知道她心里也是很难受的,就不敢再吭声了。在这样的日子中我们一天天成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使母亲的笑脸日益多了起来。因为我们家不仅分到了田地,还分到了几十棵果树。每到秋收的时…  相似文献   

4.
"记得小时候你是不喜欢喝豆浆的。"母亲常笑着说我。那时,母亲经常会给我们磨豆浆喝。每次要喝之前,用锅烧开了,沸起许多  相似文献   

5.
正娘,86岁了,在老家跟着我的姐妹生活。在外地工作的我不能在娘身边尽孝,平日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与娘通个电话。前几年的信息技术还是3G前时代,通话"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每每与娘接通电话,脑海中便能想象出娘接到电话时兴奋的神情,虽然几乎每天都通一次电话,但从娘的声音里能听出,她已觉隔了三秋。儿行千里母担忧,母思儿想断肠。每次通话都是我说不了几句问候的话,娘就开始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娘的叮嘱犹如夏日的清凉、冬日的阳光,与娘通电话,成了我每天精神的慰藉。娘不会拨打电话,我有时工作忙,忘记了打电话,娘就让我姐妹给我打过来,总免不了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好几天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  相似文献   

6.
正8母亲生下我就没奶,每到宿营地,都抱着我四处找奶。老乡们见红军中还有婴儿,非常稀奇,有奶的婶子和大姐,纷纷把我从母亲怀里接过来,争着喂我。母亲利用这个机会,给她们讲革命道理,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千里转战,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9一个懵懂的孩子,饿了,尿了,骨头被小骡马颠得快要散架了,我只会哭,不停地哭。久而久之,如  相似文献   

7.
窦永记 《江淮》2011,(5):18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是党的光辉,哺育我健康成长,是党的光辉,指引我不断前进。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几十年来,我一直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党,像崇敬伟人一样崇敬  相似文献   

8.
母爱深深     
母亲过世已经七年了,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长长地叹口气,她那熟悉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母亲干起活儿来总是风风火火,发起脾气来总是如暴风骤雨。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她对我太过于严厉,太苛刻了,时常因为对我做的一点小事情不满意而严厉地训斥我。小时候我很爱照镜子,喜欢打扮,可是她连这点权利都给剥夺了,总是把所有的镜子都藏起来,害得我们每天早上对着窗户玻璃梳头。在我上高三那一年,她脑出血,半身不遂了,家里倒下了"半  相似文献   

9.
叶倾城 《廉政瞭望》2013,(17):78-78
今年早立秋,才八月,就有凉意渐生,如一缕袖底烟。我坐大姐的车,一路聊天,说到中年人的困境:“不开空调热,开了关节又隐隐作痛。”大姐抱怨:“我现在穿羽绒护膝在空调房。”不免怀怀旧:那些全城40度的日子,都是干捱过去的,有个吊扇都念阿弥陀佛,还老停电。后来终于装上空调,心情跟龙须沟人民得解放似的。就一间房有空调,全家人都聚在里面,每晚关门关窗,冷空气清得似有禅意;我们三姐妹,吵吵闹闹,像挤在一个窝里的小鼹鼠,又热闹得像卡通片……  相似文献   

10.
大姐     
母亲最讨厌的人是大姐。 大姐长我20岁。她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有一样,就是倔犟。她爱和母亲唱对台戏,母亲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常常气得母亲抹眼泪。也许是基于这个缘故,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母亲便把20岁的大姐嫁了出去。  相似文献   

11.
我阴差阳错,居然16年没有回国。我们这次回来,在自己的国家里每天都有震撼。最让我意外的还是老父的反应。老父已九十高龄,但思维清晰,每天读报看电视,谈吐依然颇有些见识。但是,母亲后来告诉我们,他见到我们后,欣喜之余也有忧虑,乃至两天没有睡好觉。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三口,穿着过于寒酸,乃至他关心起我们在国外的生计。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家在新疆建设兵团,六口人中有四人——父亲、哥哥、二姐和我是正式党员。大姐因先天性疾病,一生与党员无缘。母亲也是兵团的人,思想觉悟很高。她一生中只写了一次入党申请书,最终虽然没有加入党组织,但她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名“预备党员”。  相似文献   

13.
正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我现在是四师医院的一名维吾尔族儿科医生,小时侯我们所居住的院子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地快乐生活着。各民族小朋友都很喜欢一起玩,而我是院子里"孩子王",大家都说着一口流利的国语。他们喜欢到我家吃饭,我母亲还经常给我的朋友们抹  相似文献   

14.
爱心架彩桥     
我叫王士霞,是靖宇县蒙江乡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没有文化,身体又不太好,只能靠种地、养点畜禽维持生计。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我就知道帮助父母干些零活了。春天,我天天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卖, 还要采一大筐喂猪和鹅鸭的野菜。贫困的生活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在劳动中学会勤奋,替父母分忧。该上学了,父母拿出靠采野菜挣得的一点钱,把我送进了学校。父亲把一卷  相似文献   

15.
正陈兰,原名陈金娣,出生于福建龙岩崎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兰6岁那年,适中石门炉村有一石匠家要收养童养媳,托人来陈家联系,双方讲妥,按一岁一块钱计算,姐妹5人中排行老三的陈兰就这样定了命运。到谢家后,陈兰要喂鸡、放牛、割草,还得送饭到田间。"丈夫"谢正金善良、厚道,每次吃饭,都会留下一小半给陈兰吃。逢年过节,桌  相似文献   

16.
如歌的童年     
正我幼年丧父,奶奶、母亲和我们姐弟4人相依为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满10岁,为躲避日军的轰炸,我们从南京逃到故乡溧水。在此期间,二姐身患重病,母亲陪她回宁治病。不久,日军围城,交通断绝。母亲托人捎信,让我们随同在溧水避难的二姑母一家逃难。途中,奶奶及弟弟走散,我和大姐继续随亲戚溯江而行,历经磨难,于1938年夏抵达重庆。  相似文献   

17.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18.
正推荐理由旅游卫视总裁韩国辉日前亮相上海书展,畅谈他对旅行的小偏见、小看法,无关对错、好坏,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个视角。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想法?"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来都来了"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来都来  相似文献   

19.
邹鹏 《云岭先锋》2018,(2):28-29
“我们苗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欢迎来我们苗家过年!”在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罗家坪村民小组的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苗族大姐马绍美边喂猪、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与记者交谈。  相似文献   

20.
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化工苑社区"巧手姐妹家",五位大姐正在飞快地穿针引线织毛衣.秋末,天气转凉,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社区集体公司")接到了制作毛衣的网络订单,"巧手姐妹家"的成员正加紧赶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