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小明 《党史文汇》2006,(12):34-36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相似文献   

2.
写春联     
<正>又到过春节了,又有很多人找到我,让我帮着写春联,我很乐意地书写着一幅幅。每当帮助别人写春联的时候,我便会想起了父亲母亲,我把帮助别人写春联,当作对父亲母亲的一种怀念,也是对那些过春节记忆的一种怀旧。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每逢过年,谁家孩子结婚,都会请他写对联。父亲也是乐此不疲,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送上我心中的谢意我是沈阳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是车向忱之子车树实。今年8月,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从贵刊第8期的封面上看到了我父亲的照片同杨靖宇等抗日英烈的照片刊登在一起,心情十分激动!我们全家、亲属以及熟知我父亲的同志,都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仅以此信,  相似文献   

4.
去北京登天安门,是父亲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虽在电视上看过升国旗,看过邓小平检阅仪仗队,看过江泽民迎接外宾,但他还想亲临其境。帮父亲实现夙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春,我利用一个双休日,又请了两天假,拿出积攒了半年的稿费,领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了北京火车站,父亲便东张西望,直问我北京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的,到天安门有多远,是否要走着去,来趟北京不容易,省着花钱多去几个地方行不行。最后我拗不过父亲,就在一家距天安门广场三里路但很廉价的胡同旅馆住下了。父亲说那旅馆比家里的土坯炕头要强多了。父亲…  相似文献   

5.
杨拯民 《党史博览》2014,(10):28-29
1937年4月下旬,父亲被南京政府免职,并被派出国,名为出国考察军事,实为流放海外。6月下旬,我和王维之从北平到达上海。我到上海后和父亲住在一起。有一天上午,父亲带着新娘(杨虎城第三任妻子)和我去拜望何香凝(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女婿李少石(廖梦醒的丈夫)到弄堂口迎接,在客厅口迎接的是廖梦醒。何香凝因腿疾下楼不方便,所以一切活动均在二楼。廖夫人一口广东话.我们听不大懂,就由她的女婿和女儿做翻译。  相似文献   

6.
报考军大     
一 1949年8月17日凌晨,我父亲去西门买菜,回来就在巷口大声嚷道:"解放军进城了,福州解放啦!"我急忙冲出小巷,与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的人们一起去迎接大军.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馈赠     
一天,一个英国富家子弟在玩耍时突然掉进了水塘,大声呼喊:"救命!救命!"一个农家小弟看到后,奋不顾身跳下去,将这个富家孩子救了上来。富家孩子的父亲很感动,要感谢这个农家小弟。农家小弟憨厚地说:"不行,我父亲告诉我帮助别人是应该的,所以,我不能接受酬劳或礼物。"富家子弟的父亲说:"你救了我孩子的命,我一定要赠送你一些东西才行。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去说服你父亲。"  相似文献   

8.
正58年后的今天,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谈起了父亲陈正人曾在1958年深入河北徐水基层搞水利裯研、并指导徐水瀑河水库建设的一段往事。对于父亲这段工作经历,不但是我,也包括我的家人都下是很了解。为了把父亲在徐水搞水利建设的工作经历弄清楚,2016年在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及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徐水当地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把父亲陈正人在河北徐水的这段经历彻底搞清楚了!并且还从徐水档案馆里,查找到了父亲当年在徐水王作时留下的11张珍贵的历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名叫刘寿松,母亲姓鲁。他们都是以农为业。父亲虽然受过相当长期的教育,但他很勤劳,仍参加并指挥生产。我们兄弟姐妹共六人,我是最小的。他们都是很勤劳的农民,在我父亲指挥下工作。我父亲有祖父遗产田地60亩,自己耕种30亩,出租给别人耕种30亩(因这30亩地离开我庄屋很远),但又在我家附近租来别人的15亩土地耕种。不请长工,但有时雇请零工帮助。由于父兄勤劳节省的结果,家庭经济逐年有很少的剩余。我的父亲在我13岁时即  相似文献   

10.
正山西省原副省长武光汤离开我们已30多年了,但每每忆起武副省长和我父亲张树椿一生中交往的情谊,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武副省长和我父亲同是山西武乡县人,又是大学同学,关系甚好。在历次社会政治动荡中,他曾帮助并保护父亲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李兆麟、母亲金伯文是上世纪30年代战斗在白山黑水14载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当年,他们曾经与朝鲜、苏联的战友生死与共,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用鲜血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1941年至1945年间,我父亲和周保中将军率领部分抗联部队转入苏联整训,编为苏军哈巴罗夫斯克88旅,我父亲任政委。期间,我们一家与金日成同志一家住在同一个单元,互相关心帮助,培养着各自的后代,两家情深意厚。  相似文献   

12.
许德祥 《江淮》2011,(10):33
父亲大半辈子与"牛"打交道。解放前,父亲8岁就给地主放牛,整天与水牛作伴,泥里滚水里泡。他也如同牛一样,任由地主鞭打奴役。父亲15岁那年,家乡解放了,获得新生的父亲欢呼跳跃,迎接幸福生活的光临。  相似文献   

13.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晚上,竟然成为我和父亲今生今世的诀别——父亲往往是男孩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直到我做主持人,退伍,转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尽管我没有自始至终继承父亲的军旅生涯,但是我却继承了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我,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还行。"在我记忆中,1999年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监督我主持了一台节目,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次竟成了我和父亲的诀别……  相似文献   

14.
真情暖人心     
编辑同志: 我是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四队的村民,名叫施彩云,今年十六岁。早几年,母亲同父亲离婚后改嫁,父亲领着我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小学一毕业就回家帮父亲干农活,还要照顾妹妹和的弟弟。不幸的是,去年父亲又患病离开了我们。这对于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就在这时,村支书施学虎、村委会主任王永学来到我家,在众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安葬了父亲。后来,头闸镇党委书记刘虎和县上的包村干部、编委办主任张体河得知我家的不幸遭遇后,也来到  相似文献   

15.
父亲盖房     
父亲并不老,今年55岁,却已经亲手建造了三处房子。其间的酸甜苦辣,我多次听他谈起。父亲第一次建房是1963年。由于发生大洪灾,家中几间茅草屋被冲垮了,父亲无处安身,只好暂时借住在大伯家中。当时年仅15岁的他,在大伯、二伯的帮助下,肩挑手推修建了几间又矮又小的土房,总算有了个栖身之地。那几间小土房我没有多少印象,因为我只在里面度过了幼年。听母亲讲,当时她与父亲相亲时参观的是大伯家几间宽敞的正房,谁知结婚时新房却是旁边那几间破烂、阴暗的小土房。后来,母亲与父亲带着我们三姐妹一起挤住在小土房里,一住就是10年。因为厕所与房间…  相似文献   

16.
我老家是营口盖县(现为盖州市),解放前夕举家由天津迁来香港。 我50年代初期在北京读书,先后在洛阳、北京工作,1965年为建设西南大三线调到贵阳,沐浴过新中国的阳光,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直到70年代初,由于父亲年迈,来到香港,帮助父亲管理家族生意。  相似文献   

17.
"要不是彭山县委、县政府和组织部领导的帮助,我的女儿恐怕早已离开了人世."余芙蓉的父亲余燕在山东潍坊市东方肾脏病专科医院这样对我们说.  相似文献   

18.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入党四年,参加公安工作也三年多了。在成长的路上,有无数人给予我帮助,但是有那么一个老党员,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鼓励我、引导我不断前进,他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礼物     
正在别人眼里,也许一生中从父亲那里能得到很多礼物,数不胜数。可我一生中只得到了父亲的一件礼物,也是父亲生前留给我唯一的一件礼物,它是一块极其普通的手表。记得父亲送给我礼物的日子,是在1980年9月1日开学的那一天,也是我刚刚迈入初中生活的第一天。那天父亲走路送我去学校报到,等办理好入学和住校手续与我告别时,父亲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块手表送给了我,并亲自给我戴上。当时的我感到十分  相似文献   

20.
感恩北京     
正我叫徐柱,是安徽省利辛县人。1994年,我从老家来到北京新发地市场做果品生意,一晃18年过去了,我从当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果品公司的总经理,是北京的包容和大气,帮助我成就了梦想。我的老家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家在当地又是困难户。家里有5个孩子,作为老大,我早早地背负起养家的重任。我跟随父亲来到北京闯荡,那一年,我才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