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解决,就历史地留给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与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的具体道路时,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相统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统一的方论论原则。他十分注意在世界历史体系中来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质,又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看…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与中国大陆分裂问题,恢复行使港澳地区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而制定的一项国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光荣的爱国传统。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英两国和中葡两国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新阶段。新时代要求我们从逻辑结构上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之间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不仅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相互结合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结构的相结合上。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5.
徐琛  欧阳和霞 《唯实》2010,(2):10-14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解读、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是使公平与效率达到真正统一的第一种社会形态,因而,二者的统一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呈现为在不断调整中最终趋于统一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思考赵卫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当代中国的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共同信念,也是实现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依据在于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在一定历史时代,各个国家...  相似文献   

7.
方立 《求是》2002,(2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政党,也是一个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党。党的十六大在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实践基础上,联系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统一,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这既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的价值观是对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自觉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民族性、人民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分析和研究我们党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对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点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三年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历史,中国是从 1953年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当时在苏联经验的影响下,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主要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建立统一的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这与中国的实际是不相符的。历史表明: 1953年,是党在不完全清醒的认识下开始领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相似文献   

10.
遵义会议是长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革命中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历史告诉我们,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及其重要历史作用,与毛泽东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与开展党内斗争,达到全党的团结统一密不可分。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研究毛泽东人生观价值观,缅怀毛泽东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丰功伟绩,对于新时期正确开展党内的思想斗争,正确处理和解决党内与领导班子中的矛盾,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历来是维护中央统一领导、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和表率。即使在错误路…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无论你走到哪里,历史都会庄严地告诉你,新疆从来就不是隔绝于祖国内地的一片孤城,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繁衍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参与缔造了东方古国的历史。历史神圣地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有着坚实的基础,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它动摇,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统一于祖国这个民族大家庭既是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各族人民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金龙 《党建》2023,(6):32-34
<正>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和路径,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作为。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历史主动,把牢政治方向、把握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与人民至上的有机统一、批判创新与求真务实的内在统一、集体协同与个人奉献的行为统一、科学探索与科学传承的价值统一是其鲜明特征。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科技领导力、完善社会治理制度,而且是应对中国科技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转变、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必须进行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曙光 《探索》2000,2(2):13-15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十五大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了这段历史,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正是在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中国气派的新的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与前景聂中和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①为了更快地实现这一愿望,他还代表我党向台湾国民党当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在每一个重要的关键历史节点,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对党的过往历史进行总结,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面向未来。百年来,党在1945年、1981年和2021年,分别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三个决议是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从对三个决议的综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框架——党史分期、内容——党史曲折发展、主题——民族复兴、关键——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有利于认识历史,正视现实和把握未来,为夺取下一个百年辉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01,(8)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论纲》 作者:梁枫。1999年9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0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该书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历史为基础,着重从逻辑上对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密切相关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该书共列四章,分别论述了以下问题:中国为何能够接受唯物史观;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唯物史观;唯物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