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经典。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声音、体现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其产生的时代鼓舞了人民斗志、凝聚了民族精神,而且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逐渐成为红色经典而显示出跨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是中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土壤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之精神,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概念和历史文化现象。哈尔滨是革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红色文化积淀的英雄城市,但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性欠缺、文化建设从业人员匮乏,存在反映哈尔滨红色文化特色的成熟作品较少、文化传播方式粗放、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哈尔滨红色文化的知名度不大、影响力也不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提升哈尔滨红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定位中红色因素;要打破市、区、县之间的行政界限,推动形成市区及外围郊区的红色旅游联动发展态势;要用活用好载体,增强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引导力;要打造原创红色文艺精品,成就红色文化影响力;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马静 《实事求是》2015,(3):92-95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单一封闭的文化样态已无法生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日趋泛起,其主要表现是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革命,妖魔化历史人物,这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发展红色文化,创造中华现代文化的奇迹,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规范红色经典改编,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赵启鹏 《理论学刊》2006,(2):122-124
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尤以乱世背景和长者引路两种模式最为典型,建国初期大陆红色经典和港台新武侠作品鲜明地展示了这一点。虽然这两种模式的表层故事具有显著差异,但其结构设置却体现出文化深层上的同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红色经典的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唱读讲传"红色经典,传承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新的素质要求.结合红色经典"唱读讲传"内容上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与艺术性、方式上的便捷性与反复性特点,构建红色经典"唱读讲传"课程化、时代化、群众化、生活化、活动化机制,是实现大学生"唱读讲传"行为自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功效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乔林生 《共产党人》2011,(Z1):101-103
<正>阅读提示"红色基因"在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里起着重要作用,"红色经典"参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需要创新、改革体制机制,丰富形式手段,作家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强化"操场"和"战场"创作主题,加强军事舞台与艺术舞台的对接,创作有民族品格、军队气派、时代特色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无数中国美术创作大师以笔墨丹青绘制恢宏壮阔的视觉风貌,用美术记录着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征程凝聚于饱含信仰激情的作品之中,为人民留下了数量众多且经得起时间洗礼的红色经典美术佳作。由于时代主题与阶段性任务的不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时代应充分发掘百年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新时代文艺思想及融媒体、多元价值的交流、交锋中实现创新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同志的《贯彻〈纲要〉精神,加快宁夏红色旅游发展》一文,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打造宁夏红色经典文化精品、促进宁夏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展示宁夏文化底蕴的高度,列举了一些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和红色故事,明确指出了在我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读懂宁夏"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旅游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旅游从业人员的执业,都建立在"读懂宁夏"的基础之上。希望读者,特别是文化旅游行业的读者学习后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恶搞"之风在高校盛行,大学生观看、制作恶搞作品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从视频到文本,从人物到事件,甚至红色经典、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弄清网络恶搞在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文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入手,分析价值意义和动力源泉,提出红色文化资源自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强调发掘红色文化素材,拓宽课堂深度和广度,凸显新媒体作用,用红色文化符号打造品牌经典。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