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规民约在国家治理下的法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娟 《法制博览》2013,(3):122-123
村规民约作为调整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民间规范古已有之。在当代中国村规民约又作为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而存在,故对其研究对我们寻求当代中国法治环境的和谐图景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村规民约在乡间社会运行实地调查,具体阐述了村规民约与国家法治在权利、法治主体以及处罚方式理性化的契合,为村规民约在当前国家治理下的存在提供一种实践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辅相成的历史。多样化、各具特色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塑造着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基本样貌。当今全球秩序是一个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霸权主导特征的不平等秩序,西方文明在其中居于强势与主导地位,美国掌控世界文化霸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连同其所属的文明处于弱势和不平等地位。现有的以美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没能解决自身产生的诸多矛盾,亟需进行重塑。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体系化的理论认知,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指南,为重塑全球秩序指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次转变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它一方面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颇为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另一方面又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进程中又恰逢西方现代化的危机及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总结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4.
石破 《南风窗》2012,(18):64-66
城市规划的最大挑战,不在于为实现它而需筹集巨额的资金,而在于它对城市居民固有生活秩序的改变,以及在一个"复古"的城市里,如何体现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2000多年历史,解放后一直落伍于河南其他城市的开封,本月初忽然引起国人普遍的兴趣。事情的起因,是某媒体关于开封"举债千亿重造汴京盛景"的报道,在一片批评质疑声中,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通过微  相似文献   

5.
李丹宁  英雪 《法制博览》2015,(6):106-107
社会秩序表征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法律具有建构、维系社会秩序的价值,以法律建构并维系的社会秩序为法秩序。传统中国法秩序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建构,注重皇权至上、集体本位,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近代西方法秩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注重保障个人自由。当代中国并未形成稳定的法秩序,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仍深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但传统思想却不再能维系社会稳定,法律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又只学皮毛而不学其法律精神。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法秩序的建构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6.
村庄的社会性质对村庄的社会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在两湖平原和湘南农村,由于村庄社会关联、农民行动单位和村庄价值生产能力有所不同,乡村"混混"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两湖平原农村,本土"混混"危害村庄内部秩序,外来"混混"也会在村民的引入下危害村庄秩序;而在湘南农村,本土"混混"一般不会危害本村,外来"混混"进入村庄也会受到村民的一致抵制。  相似文献   

7.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动摇了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稳定,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先后承担起稳定天下秩序的责任。本文对这一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春秋时期华夏天下秩序是建立在周礼伦理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上的,周礼的国际伦理制度虽然随着诸侯国国力的增长而衰落,但它仍然保留了许多内容,并制约和规范着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历史可以为维护当今国际秩序的稳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其价值诉求表现为多样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责任和权力下放。实现生态文明必然要求进行生态治理。而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成为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冲突基因";然而,文明之间也有和平共存的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始终坚持不同的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并且积极践行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正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韩毓海 《南风窗》2012,(16):86-89
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正因为文明发达,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自周代起,中原文明核心区的人民,便按照方向,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来称呼周围的部落(当然,这种称呼不是固定不变的,亦有西狄和北胡这样的说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夷狄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表示"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持续文明” ,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致力于建立“人面文明” ,不追求强力 ,而集中力量开发“人和”。正是有了“人和” ,中国才享有“天时”、“地利” ,变成独享世界第三、第六两条大河的“国界内全球化” ,运用特有的汉字与“国”的权威观念 ,把中国变成提倡“礼义”、个人从属于集体利益的多民族大家庭。在当今“去国界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中 ,中国应该抓住三大关键 :( 1 )走扎根于中国文明的中国式道路 ;( 2 )注重“摆平” ,不搞“崛起” ;( 3)注意多样化、灵活应变、“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 1970年代中期的新保守主义 ,在美国主要是指一群知识分子所呼吁的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强硬的一种外交思想 ,亨廷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保守主义的信仰者 ,在冷战时期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是权威和秩序下的制度化与民主政治。冷战结束以后 ,亨廷顿基于民主化的“第三波”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 ,事实上将新保守主义由反对共产主义适时地转变为反对各种形式的集权主义。而根据亨廷顿对于保守主义的诠释 ,这种转变是很自然的 ,因为保守主义基本上是一种“即时即地”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龙振昼 《法制博览》2008,(24):19-19
人常说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它不像农村那样熟悉的人聚居在一起,可以用乡土社会的传统规则来调整,而必须用契约来维护陌生人社会的健康稳定,契约社会的核心是信任机制建立。而能保障这种信任机制的只能是政府,乡村社会中无论何种德高望重的长老不可能有如此的权威。  相似文献   

14.
张宇晶  艾君 《工会博览》2012,(36):40-42
写下队员最真实的梦想 这是份普通的日记,说它普通,是因为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但这份日记却又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它出自北京城铁职工 文明啦啦队队长杨志博之手,它记载着一段历程,记载着一段感悟,也记 载着啦啦队员最真实的梦想和希冀. 日记的名字叫《梦想从这里延续》. 日记是这样写的:2008年9月7日,星期日,阵雨.助威奥运,是每个地铗职工文明啦啦队队员的梦想.在奥运会的赛时阶段,我们用我们的热情与活力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助威任务,实现了赛前"为祖国争光、为北京争光、为地铁争光"的目标和梦想.如今,地铁职工文明啦啦队带着飞 扬的激情再次走进赛场,参加助威残奥会比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南方朔 《南风窗》2011,(8):95-95
人的思想行为里,有一种方法论叫做"负面消去法",它的意思是,有一种我们认为是正面的东西,但它又很难定义及列举,这时候既然正面难定义,我们为了避免纠缠,干脆只谈它的负面,负面少了一项,正面就等于多了一项,当正面多了,它就自然而然会出现定义。这种"负面消去法"最好的例子就是"文明"。文艺  相似文献   

16.
张天潘 《南风窗》2012,(23):90-92
在高速奔向全面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却有另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今天的城市和乡村,正在匪夷所思地互诉衷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政策将亿万分散孤立的农民组织到政党和国家体系中来。伴随"政党下乡"的"政策下乡",推动着权力的集中和渗透,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强化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但农村社会并不完全受中央政策所支配,随着社会发展,地方性"土政策"的影响日益突出,给政策整合带来复杂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国家建构中,乡村治理政策取向将表现为多样化的态势。除了统一的中央政策以外,也需要在中央政策精神之下,通过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政策对乡土社会进行政策整合。  相似文献   

19.
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深度扩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国际影响,是全面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要义,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使命。在全球环境治理理念的规范性话语塑造进程中,中国不仅要着重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优势,而且要不断优化其国际传播机制、创新其国际传播路径,聚焦全球气候治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实践,不断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效果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要求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