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乏信仰的法律,是无法完成法治国家的使命的。法律不被信仰,传统中国的因素影响固然甚大,但现实中的法律实践,同样关系着公众对法律的感情和认知,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方面任何一点的不当或者违法行为,都会损害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相似文献   

2.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3.
刍论法律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广婷 《理论导刊》2004,(11):18-20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自己生活状态下国家法律的极度认同、信服、敬畏并自觉自愿将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情感和法律态度。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中,法律的权威和神圣最早是借助于宗教信仰建立起来的。培养信仰化的法律情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政治教育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小产权房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它是通过房产开发商和村委会合作,或者村委会自行组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以销售营利为目的,向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销售的房屋。但由于小产权房缺乏其存在的法律基础,它在合法性、权利归属、流转效力等方面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维护权益方面也难以获得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的法必须被信仰,而现实法律因为缺乏虚拟的威分,其作用是有限的,所以,现实法律不具备信仰的条件,要使法律被信仰,必须揭示法律的理想形态和现实形态的二元划分,并且,这一二元划分,有其客观基础,符合我国国情,易于国民接受,也是构筑法律信仰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相当一部分法律工具主义论者在对法律信仰的虚幻性进行批驳的同时却因过分张扬法律的工具性而走向了另一极端.法律既具有工具性,又应被信仰,只是层面不同而已.综观古今中外,法律制定与颁行的首要目的无不在于维护其社会秩序及顺导人性之“善”、“恶”.过分张扬法律工具主义势必与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之精神产生强烈的冲突,因而,以法律工具主义的极端化思想推行法治,只会堕落为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基于此,为使法的信仰强盛起来,必须加强法律权利之完善及执法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彭婷 《学理论》2010,(22):111-112
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而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的一种尊重和信任,是法制教育更深层次的追求,也是法制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巩红 《理论导刊》2008,(3):85-86
由于缺少法律文化的滋养,缺少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法律移植和法制演进过程中制度的断裂、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双重断裂成为我国法治化进程中遭遇的重大现实难题.而制度与文化的断裂又进一步加剧了精神层面法律信仰的危机.立足于我国法制的现状,在目前我国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法治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塑造法治精神,而且要实现法律信仰对法治实践的自下而上的回应和对接,逐步形成广大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从而为法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何明智 《学理论》2012,(27):114-115
人的确是有差别的.平民英雄从根本上说来说是正义的化身.中西法律信仰是有差别的:中国信仰“礼法”,西方信仰法律.今日中国社会较为缺少对现行法律的信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法律制度不能深入人心而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这应该是今日中国进行现代化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实践理性:法律信仰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理性一直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法律被认为是理性的,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也是人类理性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分析主义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法律的理性主义走向了法律的工具主义,产生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其实,法律中的理性更多的是实践理性,法律体现的是人们的意志,它守护的是人们神圣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法律对人有着终极关怀,体现出人们对自由、正义等价值的永恒追求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另外法律还有道德的渊源,它和道德相互依存。法律的这些实践理性方面的规定正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要求中,具备两个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不辱使命的前提和保证.一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忠诚于党的纪检监察事业,赤胆忠心地当好维护党组织健康纯洁忠诚卫士的灵魂.二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尚千红  闫立超 《学理论》2009,(9):114-115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来说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同时.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和价值。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途径应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4.
李俊青 《学理论》2009,(21):97-98
法律能否被信仰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法律,而中西方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对法律是什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如果把“法律”看作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的追求,那么法律是可以被信仰的,反过来如果把“法律”看作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镇压的暴力工具,这样的法律因其不具有被信仰的品质而不能够被信仰。目前该如何界定法律,要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然而我国公民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因此强调法律信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积庆 《学理论》2012,(20):125-126
质疑者多数认为,中国法律信仰传统的缺失、法律信仰为纯粹的西方语境下的讨论,与中国水土不服等因素,基本形成几种学说,如法律信仰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法律信仰并非适合中国;法律信仰需经过改良方能适用于中国现今的法治现状。然而,学者们大都是在大而广的层面上来探讨法律信仰的相关问题,过于宏观。从法律信仰的基础理论出发,廓清法律信仰的内涵、对象及其承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波 《党政论坛》2011,(9):57-58
在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要求中,具备“两个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不辱使命的前提和保证。一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忠诚于党的纪检监察事业,赤胆忠心地当好维护党组织健康纯洁“忠诚卫士”的灵魂。二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7.
杨欣艳  范晓锐 《学理论》2012,(32):284-285
当今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各种信仰出现在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在学生群体中占首要的地位,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信仰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仰的外部冲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其信仰教育内部缺失两个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全福 《理论探索》2004,(6):123-124
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开始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传统的法律制度难以对电子商务实施全面规范。我们需要在法律变革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使电子商务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变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电子商务的发展 ,让所有的交易者能够预见其交易行为的法律后果 ,使合法的交易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法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上新的里程碑。然而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或需经几代人的努力探求。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引申出国家法治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信仰。通过对我国与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的历史考察,来论证当前应当尽快培养民众规则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又通过对道德和法律间天然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我国培育法律信仰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基本达到15%而2006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这标志着我国当前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即在经费投入、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社会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跟不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进程。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应走一条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的当代法学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