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模过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虽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远未达到适度规模.据1994年国家体改委对中上等经济发展水平的60个小城镇调查统计,小城镇建成区平均规模为4.1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容纳常住人口4876人.另据第一次农村普查资料,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221.1户,451 8.6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学理论和我国城镇建设的实际经验教训看,市场机制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诱导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小城镇的用房实施商品化和产业化等等。同时,要通过相关的配套措施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小城镇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合肥市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对合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并从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切实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努力健全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积极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制障碍、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等数个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土地资源的功能上讲,主要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上看,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得以强化,而土地的生态功能却在退化。从大的方向上看,"建设用地不足就挤占耕地、耕地不足就挤占生态用地",这种趋势并没有大的改观。突出表现就是在发展空间上城市与乡村间、工业与农业间等的博弈,在发展权和用地指标上地方与中央间的博弈。为此,必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发挥国土空间的规划管控作用,进一步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生产经营提供平台、边界和依据。要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强化督察监督与执法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它能带动、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预示着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小城镇是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承载着支撑城市网络体系,为产业聚集提供空间载体的重要功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大框架下通过合理规划、体制创新、发展特色经济等,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还表现在其总体功能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城镇规划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不突出、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因此,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必须  相似文献   

8.
加快小城镇建设 ,是繁荣农村经济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解决好宾阳县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城镇建设中做到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素质管理 ,高水平经营 ,积极稳妥地加快县区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具体表现在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集聚、产业发展具有新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和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挑战四个方面,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还存在全域性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人口集聚功能仍较薄弱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应从加快构建镇乡一体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合理进行小城镇的区划调整、进一步强化小城镇的选择性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一、新形势对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要求进入城镇,用他们的积累制造新的财富;农村和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农村企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逐步向小城镇相对聚集;农村各业的全面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需要通过发展城乡经济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合理有序地进入城镇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环境,扩大农村需求.  相似文献   

11.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说到底,就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一体化。如何发展厦门城郊经济,是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发展小城镇经济是繁荣城郊经济的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郊区二级城区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发展小城镇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社会的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小城镇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最近,为了推动小城镇建设,国家体改委、城建部、公安部等十一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中的治安管理已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并且要求“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就指明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本文试结合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性、政策性缺陷,对其下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和平 《理论前沿》2001,(12):31-31
(一)走科学立镇之路 ,实现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化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重复性等问题 ,根源在于思路不清不新 ,缺乏科学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全新的思路和超常的方法来发展小城镇 ,是加快发展小城镇 ,并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科学规划 ,讲究超前性。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社会文明进程的战略高度 ,审视规划小城镇建设 ,要准确把握现代小城镇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大胆借鉴国外发达国…  相似文献   

15.
石油企业因为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用地、节约用地和内部单位迁址等原因,形成了大量的存量土地。存量土地既是石油企业巨大的财富,也会给石油企业生产成本带来压力。所以,为在新形势下合理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要建立石油企业存量土地档案,建立健全内部使用土地宏观调控体系,挖掘土地商业价值,将偏远废井、路、站等存量土地与地方政府协商置换,石油企业农业用地实行内部承包的方法继续耕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城市化应以发展中心城市、尤其以发展2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节约土地资源,加速云南省工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心城市应扩大市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小城镇要适当。  相似文献   

17.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各高等院校应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提高师生节约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投资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节约机制等措施,来建设节约型校园。  相似文献   

18.
徐建华 《工会论坛》2010,16(5):64-66
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具有大中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而小城镇品牌塑造在小城镇建设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品牌塑造的基本要求是:“有位”、“有神”、“有效、“有利”、“有力”。小城镇品牌塑造的对策措施:一是.统一思想,构建品牌塑造的认识保障;二是出台奖励办法,构建品牌塑造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品牌塑造与推广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相关机构与队伍,构建品牌塑造的组织保障;五是畅通融资渠道,构建品牌塑造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县域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可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点发展小城镇,将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必须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从而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