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3,(10):55-55
2013年9月2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申报的两个2013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其中,“基于自主控制的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的综合减灾快速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拟建设我国首个基于自主控制卫星的短流程综合减灾快速服务平台,探索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基于自主卫星的灾情报送与服务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将构建“国家一省一市一县一乡镇一村”6级灾情报送与服务综合应用示范体系,实现基于卫星导航的灾情信息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2.
大事要览     
辛宗河 《中国民政》2009,(10):28-29
民政部减灾卫星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9月2日,民政部减灾卫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会议由民政部副部长、减灾卫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平飞主持。姜力副部长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灾害实时、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国家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国家计划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卫星),并建立减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减灾卫星论证和申请国家立项的过程,以作回顾。减灾卫星的由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3,(12):59-59
2013年11月20日,“2013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创新与未来”在京召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应邀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并作了题为《环境减灾卫星提升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5.
11月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C星送入预定轨道。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发射现场观看了卫星发射,并慰问了卫星研制人员和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6.
杨思全 《中国减灾》2009,(12):57-57
11月12日,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减灾A、B星在轨运行一周年暨减灾应用服务大会”。会议主要介绍了一年来环境减灾A、B星运行管理、减灾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用户服务等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国家减灾中心f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数据产品服务办法,签订了用户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7.
张俊  王昂生 《中国减灾》1994,4(2):26-28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张俊,王昂生(北京图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于1973年底开始研制,1991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包括飞机、舰艇和车辆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曲淑辉组长视察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基建工程1月15日下午,民政部纪检组长曲淑辉视察了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基建工程。曲淑辉组长首先听取工程总指挥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防科工委作为中国航天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为防灾减灾服务。五年来,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5颗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第一阶段共计3颗卫星)也在立项,并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为保证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以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潜力,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目前,用于防灾减灾的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1998年在长江和松…  相似文献   

10.
7月13日11时3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淮河流域和重庆洪涝灾区灾情严重的情况,首次启动“减灾合作宪章”机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根据授权,于7月14日18时获取了7月13日蒙洼蓄洪区和重庆涪江灾区的日本陆地观测卫星(ALOS)和欧洲空间局环境卫星(ENVISAT)影像,  相似文献   

11.
云鸿 《中国减灾》2009,(9):57-57
9月8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视察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基建工程.他深入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详细了解了基建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认真听取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工程”规划及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相似文献   

12.
王景来 《中国减灾》1994,4(3):66-66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减灾天气预报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上的天气图看见地球上哪里有云,哪里在下雨,哪里有台风,这些都是气象遥感卫星的功劳。不仅如此,随着新型遥感卫星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评估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  相似文献   

13.
, 《中国减灾》2012,(11):58-58
2012年11月1日,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检查指导工作,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张卫星等陪同检查。顾朝曦副部长视察了国家减灾委指挥中心和综合减灾业务平台,详细询问了卫星运管、数据处理、灾害评估。  相似文献   

14.
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中国减灾》2008,(5):38-38
一直以来,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监测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地面常规监测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不能完全满足减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鉴于此,为提高我国环境与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评估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提出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2010年1月15日,民政部纪检组长曲淑辉赴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视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新办公大楼基建工程。二、2010年1月26日,"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在减灾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评审。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环境减灾A、B卫星数据在减灾领域应用的业务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7,(5):49-49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科技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卫星遥感、GPS等各种新技术、新科技正在不断地运用到减灾救灾领域,提高了减灾、救灾的工作水平。应该者要求,本刊将陆续介绍运用在减灾救灾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科技。  相似文献   

17.
李京 《中国减灾》2004,(1):31-34
卫星遥感技术在减灾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减灾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共同提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计划,于2000年列入“民用航天‘十五’计划和后10年规划思路”,并纳入《中国航天白皮书》民用卫星发展重点,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立项。国家减灾中心是民政部直属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减灾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减灾救灾的技术服务、信息交流和基础研究,为政府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从“中心”的职能定位可以看出,信息是“中心”业务运转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中心…  相似文献   

18.
张国富  郑尚敏 《中国减灾》1991,1(2):11-14,18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有能力利用航天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60年代开始,主要空间技术国家便逐步把卫星应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并获取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把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雷达卫星、通信卫星等综合应用于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环境减灾卫星继续稳定运行,全年共计编排和执行工作计划67期,其中应急计划15期,计划编制和执行正确率100%。A、B星共安排成像2831轨,实际有效成像率达96.8%,成像时间累计439.1小时。2010年全年,卫星运行管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确保卫星及运管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减灾卫星星座(全名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A、B两颗光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由此,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目前,减灾卫星星座已稳定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就像一双关注地球冷暖的千里眼,日复一日地为人类获取灾害信息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