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目前菲律宾经济仍然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工资水平低、工人生产效率高可能是它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最强大的动力。菲律宾的出口加工区雇用有二万八千多名职工,并于1981年出口了约2亿美元的产品。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菲律宾三个出口加工区的优惠并不比其他国家出口加工区更有吸引力。例如土地租借期限只有15年,外资投资厂商不能拥有土地,电力供直也有问题,有些投资公司埋怨电力收费太贵并且经常停电。  相似文献   

2.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食糖可能仍然是菲律宾经济的主要支柱。去年菲律宾从食糖出口得到七亿美元以上的收入,抵偿了它全部的进口石油支付还绰绰有余。但是,糖价从1974年晚些时候的创纪录高峰突然下跌,菲律宾如果能够用1975年的食糖出口收入来支付今年石油进口费用的一半,那就很幸运了。在一些赚取外汇的主要商品,如铜和木材产品,已经由于跌价而陷入困境的时候,食糖却仍然是热门货,许多观察家还预期有五年至十年的持续的世界性供不应求和因而造成的高昂价格,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但是,正如去年没有人预见到食糖交易会突然出  相似文献   

3.
日本已经在许多方面接替了美国在菲律宾的作用,并通过经济渗透实现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军事征服而没有达到的目的。由于日本已经成为菲律宾产品的最大市场同时又是菲律宾进口需求的首要供应者,因而它已接替美国而成为菲律宾的第一位贸易伙伴.日本是菲律宾铜精矿的最大购买者,  相似文献   

4.
一、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由于有“劳雷尔—兰利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美国资本在菲律宾投资享有与菲律宾公民一样的所谓“同等权利”),以及和其他亚洲各国对比,菲律宾的国内资本积累(主要是一些财团的资本)相对地说是比较雄厚的,因此菲律宾的工业化很早便已开始,这可以说是菲律宾工业化的一个特点。1960年菲律宾制造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相似文献   

5.
泰国与菲律宾的贸易二次大战以前,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泰国主要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两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各有自己的联系渠道,传统的贸易关系比较疏淡。战后,美国依然是菲律宾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国,尽管为了实现贸易多边化,菲律宾与日本、西政扩大了贸易关系,但与东盟伙伴的贸易却仍发展缓慢。另外,在制造业结构和制成品的出口结构方面,东盟五国中,泰国与菲律宾具有更多的共同点,食品(主要是榨糖)和纺织都是制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中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目前约有八十万人。其中80—90%以上是福建人,或祖上是福建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漳州以及厦门一带,尤以晋江人最多,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因此,从一个侧面说,一部华侨旅居菲律宾的历史主要是闽南人旅居菲律宾的历史,是闽南人民与菲律宾人民友好的关系史。  相似文献   

7.
世界银行报告书提剑近年来菲律宾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工业增长率比预期的增长率低”。1977年和1978年,菲律宾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已经下降。此外,世界银行的报告书还指出,菲律宾的工业结构也存在有不少问题,如:过分依赖保护主义政策。过分强调依赖国内市场,奖励措施体制有不少缺点,缺乏成本竞争能力和繁锁的出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亚洲货币、经济危机的影响,1998年菲律宾的外资投资额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进入1999年,由于其主要投资来源国日本的经济继续衰退和菲律宾国内需求疲软导致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其外资投资额仍未见恢复。此外也有部分原投资外资企业由于菲律宾的国内需求疲软而关闭工厂,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面向出口型的外资投资企业对今后的出口需求持乐观预测而进行扩大投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产品进入菲市场须办理的检查手续 1.我国出口商将发票和装箱单转给菲律宾进口商。 2.菲国进口商凭我国出口商的发票和装箱单向菲农业部农作物局植物检疫处申请进口许可证。 3.菲律宾植物检疫处签发该种产品的进口许可证,在该证上会注明每种产品离岸前要求(如后附)。 4.菲进口商将该证交给中国的出口商。 5.中国出口商提请中国检疫部门根据产品的离岸前要求进行离岸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 6.在货物到达菲律宾港口后,菲检疫部门会根据进口许可证和中方的检疫证明进行复验,合格后才可人关。 目前菲律宾许可进口的商品,…  相似文献   

10.
援引菲律宾某报的话 ,2003年对菲律宾来说是“十分挑战的一年”。政治上内忧不断 ,但可喜的是菲律宾在本年度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宣布菲律宾为非北约的主要盟友 ,直接巩固了阿罗约的执政地位。经济上菲律宾取得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成绩 ,不过成绩与问题并存。外交上由于有美国的影响 ,菲律宾显得更加活跃 ,收获甚丰。阿罗约曾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中指出 ,2003年菲律宾的工作重点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铲除腐败现象。这两大目标里 ,阿罗约至少兑现了一项 ,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上任至今 ,阿政府总共创造了317.5万个就业岗…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乃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菲律宾的华侨也不例外。他们被认为对菲律宾进行了经济支配,这在菲律宾人当中引起了许多妒忌与敌意,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觉得华侨压制了菲律宾经济;但也有另一些人认为菲律宾的华侨曾经对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探讨菲律宾华侨经济活动的量度并与菲律宾人的经济活动量度进行比较。华侨在菲律宾的经济地位可能不会象华侨在其他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  相似文献   

12.
陈建宁 《东南亚》2005,(1):44-4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菲律宾进行了四次关税改革,在降低税率和结构优化方面都走在东盟国家的前列。本文主要回顾这四次改革的历程,并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评析。一、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菲律宾关税制度改革的动力,一方面是应对国际组织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一)来自国际组织的压力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世界市场的剧烈变动,一次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菲律宾依赖初级农矿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受到很大冲击。①加上菲律宾自身产业政策的失误,国际收支恶化,欠下了大量外债。为了获得国际组织的资金…  相似文献   

13.
陈遥 《东南亚纵横》2010,(4):98-102
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国内各政治集团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本位意识和立场,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有:坚持菲律宾所占据的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来解决南海争端;坚持南海仲裁“裁决”,等等。而硬实力的不足、美国安全承诺的不确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与和平立场以及菲律宾民情等因素导致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的共识。除了对策略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分歧,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菲美同盟及菲美双边军事协议存在着认同与强烈反对的不同声音,其深层原因来自于要求独立自主的反美民族主义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菲律宾后续仍可能试图以南海“仲裁”结果对中国进行“软”抗争;菲美军事安全合作仍有强化的可能;中菲南海双边谈判以及共同开发协议有可能会随着菲律宾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最早引入民主机制的国家,二战后的菲律宾更是一度被称为"美国民主在亚洲的橱窗"。菲律宾政治民主化的动力源于菲律宾社会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压力。内在机制的发育主要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相适应;而外部压力主要扮演菲律宾政治民主化的"塑造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在未来菲律宾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外部压力只有内化为社会内部的动力,才能推动内部民主机制的启动和运转,使民主观念植根、发育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引言 本文旨在考察1990年菲律宾的大公司,并对国内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经济地位和企业活动进行分析。受考察和比较的族群包括:(1)华裔菲律宾人,即众所周知的在企业界起主导作用的族群;(2)其他菲律宾人,主要指西班牙裔菲律宾人和当地菲律宾人;(3)主要由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外国企业界。鉴于一部分大公司属政府所有,它们将作为单独的类别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菲律宾从1983年8月阿基诺被杀之后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最后导致了马科斯政权的垮台。在马科斯长达20年的统治时期,菲律宾经济虽然在七十年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这种发展的背后隐伏着不少爆发危机的潜在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菲律宾的对外依赖问题与马科斯的对内集权问题,最后谈这些问题对今后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依赖外界提供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是东盟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苏比克湾举行。1992年拉莫斯总统执政后,菲律宾对外政策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定位与美国的关系;二是把发展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三是更加强调对外政策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菲律宾独立后面临着改变经济对宗主国的片面依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早在五十年代始,菲律宾便开始了走工业化的道路。三十多年来,菲律宾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进口替代初级阶段(重点发展消费品替代工业)过渡到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再向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中间性产品、生产设备的替代)过渡。战后菲律宾的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着手逐步向重化工业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的劳务输出并非始于今日,在本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夏威夷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需要种植园工人,菲律宾便已开始有工人的输出;六十年代,随着印度尼西亚需要伐木工、东南亚需要建筑工来从事与越南战争有关的一些军事建设项目,菲律宾也输出了不少伐木工人和建筑工人。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更有大幅度的增加,据菲律宾劳工统计服务局公布的数字,1976年菲律宾输出的劳动力为4.8万人,1977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