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醒龙是当代著名作家,他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等作家共同掀起了当代小说领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刘醒龙的小说从哲学理念、创作模式和个体价值的关注等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突破或改写,从而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学习月刊》2012,(14):1
刘醒龙,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芳草》杂志社总编辑。1998年,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湖北省唯一成就文学"双冠"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政治课》、《弥天》、《天行者》,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刘醒龙文集》、《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等多卷本小说集。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  相似文献   

3.
《学习月刊》2012,(13):1
刘醒龙,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芳草》杂志社总编辑。1998年,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湖北省唯一成就文学"双冠"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政治课》、《弥天》、《天行者》,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刘醒龙文集》、《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等多卷本小说集。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都市小说创作蔚为壮观.但新都市小说在叙事主题和审美特征方面均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叙事主题共时性意义的遁逃缺省问题已经引起学界关注,其症候主要表现在世俗化和消费性的刻意追求、叙事镜像化和想象力的匮乏、由"解放政治"转向"生活政治"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理性主义的制导、市民大众文化的勃兴等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监管构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对其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理念的反思.美国现行"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多头监管、监管疏漏和监管失控等缺陷.金融危机的恶化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详细地阐述了美国金融监管构架改革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和途径,并折射了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从机构导向监管向业务导向监管转变、从监管局部性风险向监管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转变以及从规则导向监管向目标导向监管的转变,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育的技能化和功利化倾向不断引起教育学家的关注和反思.儒家和谐思想应该成为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中包含的和谐人格教育与和谐生命教育等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情知意、真善美、"成己"与"成物"方面,在生命有限与无限的理性认知、高明与中庸的境界体悟、审美与超越的智慧理解等方面,都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商贾文学取得显著成就,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可是,这些创作也存在模式化的弊端.艺术的创新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创作理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拓.在这方面,严民的新作<蝶舞>作出了有益尝试.一是围绕叙事策略的调整所进行的艺术探索;二是小说叙事对于人生的关注以及诗意的追求.<蝶舞>调整叙事策略的尝试对于商贾小说的创新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艳 《理论学刊》2003,(4):155-156
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的创作,从专注于留学生生活题材的开掘,进而更为关怀女性的生存境遇、并甚而关注华人落地生根后中西文化抉择的"代沟"问题.这些作品业已突破了留学生文学的樊篱,成为东方文化在遭遇西方文化的困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关于元小说现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即用小说形式揭示小说规律的小说文本.小说的冲动源起、创作过程、文体规范、寓意寄托等,均成为该小说文本的表现对象,目的在于通过拉开读者与生活的距离,打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加速读者对于文本叙事过程本身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8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和莫言、刘震云、李敬泽等40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围绕"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和生活"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路,来自24个国家的38位翻译家则围绕"为什么选择翻译你"讲述了他们如何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家和作品。名家巨擘们对贵州文学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当代贵州全媒体特推出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更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它的实践理性为哲学基础的,执政理念是实践理性的体现.从价值理性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知理性与"求真务实"的理念,超越理性与"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和超越理性的统一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面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理性与执政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员育人"是高校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受高校考核评价体系错位、行政化倾向等因素影响,"全员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现实异化.只有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全员育人"理念才能得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对于"高度关注民生"这句话,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07,(4)
余华这一名字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是连在一起的。余华早期创作的文学世界充斥着暴力、血腥、死亡,他以其"冷漠叙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甚至令人毛骨悚然,而这仅仅是读者对余华小说的感性触动.此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表象背后所蕴涵着丰富意义的文学世界,以期对社会、人性等作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引发人们强烈的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缺失,相反在教育领域盛行的却是"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以势为本",使得教育失魂落魄.对此,应努力处理好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威、市场取向与民生关注等诸多重大关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从观念、体制、行动等方面形成以人为本的导向,使得教育重新魂魄附体,焕发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贾正东 《唯实》2021,(2):60-63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些重要论述凸显出新形势下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启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旨在关注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更...  相似文献   

18.
本刊声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比如全面取消农业税、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等等,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感到了党的温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通用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总结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这一思想为我国主旋律歌曲创作历史演进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绝佳视角和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为视角分析不同时代主旋律歌曲创作的历史演进,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文艺创作中理念与时代主题的统一性,也有助于发掘和提升主旋律歌曲本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20.
陈位志 《唯实》2007,(8):37-40
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对党的领导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实现由革命党到现代化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党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领导理念,包括提出"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提出法治观念与德治观念相结合,以及在意识形态引导上更加科学和务实的态度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党在领导理念上的一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