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权利在今天应该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文章探讨了生态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关系和冲突问题以及生态权利的购买或生态补偿问题,探讨了生态权利、生态价值与生态正史之间的关系.生态权利和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态问题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有关教育方法、手段、思想等也在相应的发生改变。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也要有创新和新的思路,即应发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校园,培养生态人才。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为了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的生态安全观;实现最严"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作为重要命题写进党代会报告,这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把握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主动选择和创造精神,同时也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我们要在全社会建立新的生态道德观,发展生态科技,建立和完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理解和诠释,但从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历史阶段看,可以看成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段文明,但目前的生态文明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形成阶段,人类与自然一起形成的联合体是一个连续的演进过程,作为一个时间截面的目前阶段上,在空间里生态文明比起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还显得相当微小.虽然生态文明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但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正确的抉择,尤其是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用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引领城镇化进程,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但由于受传统思想、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知识贫乏等问题突出。树立和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既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参与,同时也需要公民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让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鉴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深刻教训,中国选择走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当是最明智的选择。推进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立足指导思想——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其次,继承传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最后,广泛借鉴——借用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城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春市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再加上近些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滞后、交通阻塞严重、人口生态意识薄弱等亟待破解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强支持水资源循环保护、大气净化、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的战略;三是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如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谭海燕 《湘潮》2013,(1):7-8
生态马克思主义面对全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应当承认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各主体的生态环境权,明确目标导向和标准约束两个功能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应具有预防性特征。实践中,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面临许多困惑,如环境权未获法律确认,公众参与举步维艰;环境立法缺少纲领性文件,没有总体规划;问责制度缺失、监督不足、处罚较轻,未建立有效的救济体制等。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必须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司法,严格生态执法。  相似文献   

13.
宿萌 《世纪桥》2020,(4):59-64
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在生态补偿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重要手段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生态补偿的历史回顾,梳理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展望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选择——从产业和产品的角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怎样发展生态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难题.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应该以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产品为落脚点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于静 《党史文苑》2009,(8):49-50
生态意识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永泰县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区,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县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地区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学娟  曹景文 《求实》2017,(1):40-50
政治生态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引入中国,并于近些年得到学者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学界主要从政治生态的概念辨析、政治生态的历史与海外经验、国内政治生态的现状及优化路径以及政治生态的价值论等方面进行了多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在揭示政治生态发展的系统性、规律性与前瞻性方面存在着不足,总体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应理顺政治生态的主客体关系,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政治生态的优化与治理。  相似文献   

18.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NGO发展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爱宝  陈万明 《探索》2007,(1):57-61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NGO发展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新颖问题。生态型政府构建对生态NGO发展的促动主要是通过生态优先的根本价值观确立,建立支持生态NGO发展的观念基础;通过生态管理职能的合理定位,开拓生态NGO发展的应有空间;通过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生态NGO发展的制度保障。而生态NGO发展对生态型政府构建的促动主要通过明确适当的生态责任,呼应生态型政府构建的改革要求;通过开展良性的生态合作,推动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发展进程;通过强化高效的生态政治参与,确保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生态运动中的一支,其主张与生态运动中的其他派别特别是生态主义在一些方面是对立的.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苏联模式和现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已随苏东剧变一起崩溃,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目标扩展到自主的人的活动领域,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不是可供选择的另一种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给予经济发展以一个社会的、生态学的方向.生态社会主义对新发展观、超越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路有贡献,但其某些社会主义主张是片面的,与事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