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性”是对现代艺术探索与实验的性质与状态概括性描述。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写作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历经“今天派”、“第三代”、“个人化写作”,于今蔚为大观。80 - 90年代当代中国陆先锋诗歌写作,主要有如下七种形态:(一)肉身式先锋写作。肉身式写作,也即“躯体写作”,其命名肇始于西方女性/女权主义者在2 0世纪初的呐喊,旨在打破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秩序。当代中国先锋诗歌中,肉身化写作启动于舒婷,中经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人兴起的“女性诗歌”写作运动,直到当下嬗变为“下半身写作”。如果说,舒婷一代对…  相似文献   

2.
“身体写作”这个西方女性批评的重要概念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本土化过程中遭遇到特殊文化语境而产生了理论性的异变和误读,完全丧失了女性批评话语应有的革命性内涵,在商业炒作和男性猎奇心理的暗示之下,使得女性写作逐渐由抗俗走向媚俗。其实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问题不在于写“身体”,也不在于写“性”,而在于怎么写,主要在于写作的动机和定位。女性写作应当在肃清概念的基础上突破“身体”和性,走出被看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颜琳 《求索》2008,(4):171-173
1990年代,以林白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其自觉的个人化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的女性意识来强调曾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差异”。随后这种个人化写作逐渐走向社会化,为女性文学书写又拓展了新的空间。文章试图对林白个人化写作新走向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这种转变背后存在的独特价值,并以此来探讨中国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逐渐成为国内文学评论与研究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更多地与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相比而言,从读者的角度对“女性身体写作”现象予以关照的研究则鲜有涉及。本文以“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看女性身体写作及相关文化现象”课题调查结果为基础,试图展示当代大学生读者对“女性身体写作”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其后果是固化了20世纪90年代处在生成阶段的身体、身体写作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身体写作的整体性景观;割断了个体化身体写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们要对市场选择机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对女性被等同于身体、女性的性经验被等同于性经验话语的生产机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6.
张婷 《求索》2010,(12):196-198
自"五四"发端,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群体的文化代言人登上历史舞台,女性从此走上了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从混迹于男性启蒙神话中的女性觉醒到与政治话语的纠结,再到以身体写作寻觅女性的价值和出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历程无疑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历史,本文拟以此为线索述评20世纪中国的女性写作,以探寻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艾霞的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写作于“新女性”被重新定义的20世纪30年代,也是“五四”新女性主体性被左翼新女性取代的时期。本文从细读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开始,阐述女性作家写作中偏爱使用的词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女性表达如何被主流话语误读和改用、女性写作如何从主体性写作被置换为需要被改造的弱者位置以及女性写作呈现的精神空间并未被真正认识的历史状况。知识女性失去新女性主体身份是一系列左翼话语建构的结果,艾霞事件和她的作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复合文献,从中可以看到左翼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遗留的缝合痕迹,也可以看到女性解放历程中非整一的个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冯晶 《青年论坛》2003,(3):116-118
丁玲的女性写作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崭新的性爱观念唤醒了沉睡数千年的女性的主体意识 ,并对 8、90年代的女性写作产生了影响 ;其创作中张扬的女性独立人格意识 ,成为以后女性写作的基本主题 ;其革命文学的创作开始了将革命叙事与女性立场相融合的叙事风格 ,并影响着5、60年代宗璞、茹志鹃等女作家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女性写作已成为一种话语机制,然而其内涵至今仍含混不清。我们有必要从作家性别、艺术风格和女性经验等方面对女性写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探讨其本质所在:女性写作应以女性性别为前提,以女性独立的人格为基础,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为旗帜,对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在一种新的女性观上重新改写女性形象、女性命运,展现女性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擅长古典闺阁诗词到介入政治散文的转型,意味中国女性写作的历史性变化。考察与分析秋瑾的写作个案,探究发生这种变化现象之后的历史性动因与具体状况,可以更透彻、更直观地了解性别与文体的性别政治关系,以及这个变化对后来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长安 《探索与争鸣》2022,(4):160-167+180
新诗内在的“自由”属性及其口语化、散文化之合法化进程,使得新诗发展内部始终蕴藏着一股消解写作难度、偏离诗性的力量,不断构建“难度诗学”以匡正没有难度的新诗写作,成为新诗演变史的突出特征与历史宿命。当前,重建新诗写作“难度诗学”的使命,主要应由具有理论创造力的诗人承担,重构的目的与根本原则是诗性创造,可遵循五大基本思路与具体原则:创造性转化古典诗学资源;批判性借鉴近百年来新诗“难度诗学”建构经验;弄清新诗写作的当下境遇和诗意生成的新语境、新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人诗意栖居于汉语的新方式;落地于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辨。重构“难度诗学”既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理论实践行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建的历史价值及其诗学限度。  相似文献   

12.
谭德生 《求索》2011,(12):216-218,68
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提出了“零度写作”这一概念。零度写作又称中性写作、白色写作,即零度、透明、中性、新闻式的写作。但绝对意义上的零度写作事实上并不存在,巴特提出零度写作并不是对思想、意识以及风格、个性的的简单拒斥,而是试图通过对写作断裂的弥合、超越,重获语言的自由、人的自由。零度写作在一种“无”中敞开了对一切的“有”的接纳。  相似文献   

13.
继“新生代”和“70后”而起的“80后”写作带给文坛的新质素不是传统文本意义上的,他们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比前辈们走得更远。“80后”写作的意义在于为当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的当代大众消费文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性写作。  相似文献   

14.
一等奖:(1篇)1.陈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互动的性别行动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二等奖:(4篇)1.王爽(毕业于南开大学):《“五四”女作家的女性观及其创作》2.廖冬梅(毕业于厦门大学):《一种“僭越”和“突围”的写作——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探析》3.张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论陈家林导演的女性审美理想及性别文化心理》4.张洁(毕业于上海大学):《增权模式——虐妻之社会工作应对》三等奖:(9篇)1.谷正艳(毕业于郑州大学):《论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2.李娜(毕业于南开大学):《飞翔与穿越——90年代台湾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15.
虽被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称为“戏作”,小说《奥兰多》却因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可以被视为一部经过激进改写的英国文学编年史.作为伍尔夫唯一一部拥有乌托邦结局的长篇小说,它对男性中心的文学史叙述的质疑、对“时代精神”束缚女性创造力的反思乃至双性互补写作理想的提出,为读者领会伍尔夫的自由写作梦想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6.
李炎 《思想战线》2001,27(3):61-65
参照西方女权主义的接纳理论和发展情况,可以比较、概括、分析当代中国大陆女性作家不同阶段的写作实践.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虽然不具备像西方社会那样的女权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哲学和文化基础,也没有形成女权主义的运动和明确的理论,但是在女性作家们的写作中却包含有浓厚的女权主义的话语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不同阶段的写作中还形成了鲜明的女权主义的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17.
“公安宣传写作”与“新闻写作”、“文艺创作”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功利性和策划性。“公安宣传写作”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公安题材的新闻写作为主体 ,同时兼顾公安宣传常用的非新闻文体 ,包括消息、通讯、案例、电视专题片、思想评论等 ,应强调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性。  相似文献   

18.
孙桂芝 《求索》2014,(2):138-14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曾从语言学、精神分析、生理差异等层面界定何为“女性写作”,但美国女性主义叙事学创始人之一罗宾·沃霍尔认为,“跨历史的”、“普遍的”女性写作无法界定,必须在“具体历史语境中”描述女性写作。她以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叙述干预为例,把叙述干预划分为疏离型和吸引型两种类型,并论证这两种叙述干预具有不同的性别气质内涵,前者属于男性写作范畴,后者属于女性写作范畴,后者被理论界贬低乃性别偏见之结果,两者存在内在关联,有时也会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继“新生代”和“70后”而起的“80后”写作带给文坛的新质素不是传统文本意义上的,他们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比前辈们走得更远。“80后”写作的意义在于为当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的当代大众消费文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性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