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 ,其理论既是“女性的” ,又是“生态的” ;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 ,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 ,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 ,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3.
刘珍兰 《求索》2011,(8):98-100
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运动同女权运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从批判男权思想入手来分析生态问题,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三巨将之一的赫斯顿是一个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家,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男性是他者的藩篱、女性感悟自然进行自我救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对女性所受遭遇表达了深切同情,揭示出女性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一直经受着多重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被支配,文化上遭歧视。对女性受压迫的一致揭示反映出这种现象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可以据此探索女性解放的客观规律和可能路径。同时,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不同,二者又存在显著区别,其观点的差异反映出女性受压迫的具体性、不平衡性与复杂性。经过100年来的呼吁和斗争,中国女性的受压迫状况虽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但是女性的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启示,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推动女性的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5.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志高  万敏 《前沿》2010,(6):198-20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康妮从象征现代工具理性与工业文明的拉格比大宅走向象征感性生命与自然的林中小屋。拉格比大宅是扼杀康妮本性的监牢,是她的痛苦之所、死亡之地,体现了男权文化思想对女性的压制与戕害。而林中小屋却给了她自由与抚慰,使她脱离了男权社会的羁绊,感受到了大自然和性爱的美妙。康妮从拉格比大宅走向林中小屋,是从禁闭走向解放、从工业文明走向自然生态、从死亡走向新生,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冯石岗  李冬雪 《前沿》2011,(18):48-51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融、碰撞的产物,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主要理论观点包括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思维结构、坚决拒斥任何形式的普遍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叙述"、坚持认识上的多元论、关注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它对中国女性解放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关注女性实际,增强我国女性解放的实效性;多元推动解放,壮大我国女性解放的力量;加强文化解放,完善我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建构女性意识,彻底实现我国女性解放;追求和而不同,明确我国女性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海彦 《人民论坛》2010,(6):266-267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从印度本土视角出发,范达娜·席瓦提出了具有第三世界特色的自然与女性观。她界定了女性原则的内涵,认为恢复女性原则的首要目的是同时解放受男性压迫的妇女和受人类统治的自然界,并反对产生不良发展的父权制及其暴力,主张女性原则的恢复以包容性为基础。席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恢复女性原则的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三世界视角;其创造性地运用"原质"概念,对伦理学、认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进行了转换;其强调女性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并在实践中着力推动第三世界生态运动的深入发展。但同时,其也应规避掉入女性中心主义理论窠臼的风险、超越性别简化论的缺陷、更加重视女性与自然的差异性、进一步融合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许谨 《求索》2012,(12):161-162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女性文学的繁荣影响了女性一贯追随的解构主义,同时也使女性意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质疑,从而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的土壤里得以迅速传播。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嬗变的过程,将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的艺术表现视野,更好地塑造更具艺术真实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余维海 《前沿》2011,(21):175-178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并在短短数十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理论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却也呈现一定的共性,即从女性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父权制基础上的二元结构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因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世人关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说《野猫湖》和《八里荒轶事》的叙述包含两条线索,主线讲述生活在男权社会底层的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裂变,副线讲述自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及命运。陈应松敏锐体察到了性别压迫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从新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了人类的文化现象、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小说对两性关系、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由传统女性主义到新女性主义,意味着女性主义发展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的平等模式由求同转向彰异;女性主义的解放模式由实践批判转向文化批判;女性主义的解放理念由寻求妇女解放到寻求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6.
金晶 《求索》2012,(9):147-148,113
"生态女性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是反映女性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核心观点。女性生态主义的女性意识着重探讨女性的性别意识、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通过对叛逆和逃亡性的颠覆,同性爱和母爱等主题,书写反抗父权制文化体系,寻找失落已久的女性躯体,建构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女性和自然在西方政治文化中所遭遇的歧视性联姻,西方女性主义在如何对待女性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虽然面临着多种立场选择,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仍清晰地呈现着从拆解到重构的解读理路。正是这种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拆解与重构,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概念、自然概念、女性与自然关联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9.
反对二元论,弘扬古代女性寓言与女性神话,彰显自然的女性化或女性的自然化,这是生态女权主义的"本体论证明",也是其"生态"与"女权"的耦合.即"生态女权"得以成立的合法性论证.然而,生态恢复、女权复归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融合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历史之中.生态女权主义撇开劳动及其历史而在寓言和神话里兜圈子,其所谓的"生态"与"女性"不过是黑格尔式的"静态的非历史的抽象",相应的,"生态女权"也不过是拉萨尔式的"非现实主义"的梦呓.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法学理论对女职工劳动权保障立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流派间理论的争议推动了女职工劳动权保障立法的逐步完善。通过对福建省范围内相关立法实施效果的实证调研发现,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影响的立法,强调法律应做到性别中立,关注形式平等却忽略了女性的劣势处境,无法实现实质平等。受激进派女性主义影响的立法,强调性别差异,倾斜保护劣势处境的女性,却限制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并强化了社会对其刻板印象。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去性别化的制度建构,代表了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为女职工劳动权立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立法促进性别平等,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友好型就业环境消除传统劳动性别分工造成的结构性歧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技术,清理立法中的制度性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