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潇潇 《重庆行政》2016,(4):99-10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使传播学研究从“信息传递”、“传播效果”的狭隘视角中跳脱出来,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1],通过意义符号的传播,一个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得以建构[2].人们的传播行为借以不同的媒介技术得以进行,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媒介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一方面,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类的文化产物;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媒介技术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2.
周潇潇 《重庆行政》2016,(2):99-100
正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使传播学研究从"信息传递"、"传播效果"的狭隘视角中跳脱出来,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1]),通过意义符号的传播,一个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翻译,其关注度目前尚有不够。异化翻译观能有效地保存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从异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策略与传播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具有一般传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公共关系和传播的关系表明,它们二者的融合会对文化传播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促使公共关系与文化传播有机地融合应注意追求"真""善""美""信""雅""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协同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将公共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引入文化传播领域,建构起公共关系视阈下的文化传播范式,必将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当下现实社会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大众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瓶颈主要来自体育文化内容、体育文化传播者素质、体育文化传播的商业行为受限等方面,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针对性地从体育文化内容发掘整合、选择合适的传播者、促进商业介入等方面来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6.
论商品包装的文化传播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同质化时代 ,商品包装的文化传播功能日益突显。一方面 ,通过传播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 ,企业和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商品价值实现增值 ;另一方面 ,通过传播民族文化 ,融汇世界文化 ,商品包装还积极地参与社会的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 ,实现文化增殖。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4,(7):95-95
仲乾坤在《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对雷锋精神意义的长期研究中,传播的传递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认为其传播核心在于雷锋精神的内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契合。然而,《人民日报》长期规律性的雷锋精神的报道却揭示了其传播的形式意义,笔者以此为例尝试将传播的“仪式模式”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揭示其传播效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体语传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伦浩 《求索》2012,(7):164-165,168
人们在交际传播时,体语有着极其重要的表意形式和表情功能。从整体来说,体语与语言有着很强的相似点,都有巨大的文化表现力和渗透力,有丰富的社会时代性和文化承载性。体语等副语言和语言一起建构了言语交际这一信息的积极交流过程,合成交际工具的总体。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表达确切而完整的语义,完成传播途径,展示社会文化的多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城市形象传播是一种主要通过媒体传播进行的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一座城市在日常的正态运行状态下,其城市形象传播能遵循稳定统一的正向模式,认同效果能基本实现。但如果发生危机事件,城市形象传播便会受到危机因素干扰而陷入认同建构困境。以2020年初暴发新冠疫情的城市——武汉为例,通过分析该市疫情期间的城市形象信息传播活动,探讨如何在危机语境下,以重建认同为目标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并且将具体策略的思考充分置于当前新媒体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变革的框架下,提出:传播塑造新的城市符号、采用微观平民化话语表达、多元主体共同传播以及创新使用新媒介载体,可以从文化、情感、意义和想象等多个层面来实现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营销传播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营销传播是一种以文化为卖点或手段来营销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活动,从其基本概念、认知基础到定位技巧、建构途径和运作策略,都体现出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互动效应,文化因此成为实施营销传播的一种实效武器,产品和服务也因此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深挖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进一步维护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促进黄河文化的创新应用与传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内容。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黄河文化国内国际影响力都离不开符合新时代话语体系和受众偏好的传播路径建构。因此从分析数字时代的传播新趋势和黄河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受众习惯变化、数字技术发展、话语体系建构、国际交流创新、复合人才培养等维度提出创新路径,可以为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路径、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传播、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重转向:即从纯理论传播到指导民族解放的转向;从正义理论设想到具体正义制度建构的转向;从对人的阶级性理解到对人的价值性尊崇的转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每次转向都对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炜  宁琳 《前沿》2008,(2):194-197
人们通过传播行为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对信息等方面需求的同时,在传播活动中形成的传播关系也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行为在接受先在规则制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冲破旧有的规则体系,建构着新的规则,并不断的沉淀为社会制度当中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社会关系的互动,协调着不同个体、群体之间不同层次的利益关系,共同为建构传播理性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播是共同体得以创造和维系的根本所在。在传播中,存在着传递观与仪式观两种观点。相对于传递观来说,仪式观更能体现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信仰。文章以占里村为个案,对仪式传播在占里村的村落共同体的共识性意义生产、村落共同体认同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占里村为仪式传播提供了较好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通过集体婚礼、寨老训诫、祭萨、换花等仪式,占里村的村落共同体观念得以不断强化,村民们在仪式传播中生产、固化和强化着具有村落共同体的共识性意义——公正处事、杜绝恶习、保护生态、实现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等。在村落共同体的认同方面,通过仪式传播,村民对各种仪式产生了功能、文化及情感依恋路径,并通过仪式传播塑造了良好的村落共同体形象、找到了足以慰藉心灵的归属感、产生了一套族群信仰体系,使个体成员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感得以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蕴含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重要范畴。在网络时代,这些观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理论借鉴和传播策略。因此,在网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介意识形态传播,其实质是一整套的社会主体和社会意识的意义、角色、规则的制定过程。媒介不仅是被国家或权力加以利用的维护意识形态、构建权力统治合法性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阶层。而作为第四媒体,网络一经出现,就从传播的渠道、内容、话语、乃至效果方面显示出对传统媒体意识形态的逆反,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效力,加强了主体自我建构中的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的反应力量,并最终会推动整体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介化"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媒介化是基于媒介特性对社会的一种改造力量,Vlog (Video-Blog)以视频记录片、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的形态在各个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是一种媒介实践的新体验,它以其新的传播逻辑重新建构文化和文化发生情境.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蕴含的视觉美和他者视角,具备Vlog视频传播特性,因此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有关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Vlog作品.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播态势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以个人视角用短视频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更直观地呈现在网络上,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情境.文章将用媒介化的视角分析Vlog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从中医文化传播的现状看,存在五对矛盾:假中医伪中医频出和真中医失语的矛盾;传播策略的弱化和中医文化重要性的矛盾;重视中医的言和行的矛盾;中医神秘化和大众化的矛盾;中医国际热和国内冷的矛盾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因素、传播机制因素、中医自身因素、大众心理因素、西医冲击因素等.中医文化传播突围的对策有:中医院校应该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传播机制;中医文化需要大众化和时代化.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以及海外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中国智慧观的最终建构等三个阶段。林语堂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为幽默智慧的产生;中国文化的最终标准是生活的艺术与近情精神。这种文化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也使其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理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