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宝马汽车微电影作品《选择》为例,从主题表达、结构叙事、悬念设置上浅析微电影在叙事上的创新处。微电影只有在注意叙事和艺术效果的同时,增强内蕴,给观者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作品才能走进人心。  相似文献   

2.
3.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许建华 《求索》2007,(10):84-85
在泛故事化的后工业时代,体育报道演变成整合了政治、经济、民族认同等复杂要素的综合体,商业报刊为满足受众多元的需求,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必然会促使体育报道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的价值取向进行解构和重构,尤其是在叙事题材、叙事视角和叙事话语等叙事策略的三个关键部分彰显出后工业时代商业报刊体育报道的独特品质。本文以《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为个案采用叙事学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谢力健 《求索》2013,(10):244-246
随着媒体制作工具数码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特别是网络电影电视的多元化、大众化、开放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已不再只满足单纯的“看”,扛着DV走上街头、走进生活,电影拍摄已不再神秘,于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动态——微电影诞生了,而且从她一问世就倍受人们喜爱,其发展也异常迅速。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需要呵护、需要支撑、需要引导,使她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严肃的主旋律“述史”作品,作家对报告文学《海雀,海雀》主旋律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嵌入世界的、历史的时间,记录了中国西南内陆一个封闭落后的小村庄逐渐融入世界生态环保的历史进程;通过刻画鲜活的“文化英雄”群像,展现了中国生态修复进程中普通民众依靠集体力量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丰功伟业;通过对民间智慧、贵州经验的叙写,建构独特的生态修复话语体系,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7.
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方式是立体型、网络化的传播方式。生活于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具有网络原住民的自由特性,主要表现为一种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消费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他们的观影行为不再满足于得到某种艺术教益,更多的是作为多元化的体验尝试。微电影的观赏评点是这种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而自我印证性体验与交流性体验则是较为常见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茜 《广东民政》2011,(6):46-46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善于倾听服务对象的故事,却少有机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回顾我成长为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足迹,几次身影的停留和心灵的震撼,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思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只希望我的社工之路可以走的更加坚定,长久。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不仅只是保存历史、记录历史之地,还是一个还原历史境遇,讲述过去,明了当下,并思考未来的时空坐标。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制作西南联大历史主题展览的过程中,把西南联大历史放置在百年历史中,做出了完整的时代叙事表达,并在展陈中把实物、场景、艺术、影视、多媒体等展陈方式进行融合运用的同时,妥帖地加以精巧布局和设计,实现了展陈思想的完整表达。本文以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布展为例,探讨博物馆业形成群体共识,把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运用引向深入,在展陈中去引导和增强观众群体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0.
綦宏光  杨雪芬 《青年论坛》2007,3(4):140-142
主观战斗热情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基点。其叙事具有浓烈的情绪性,表现为浓墨重彩的酣畅叙事,以极端化的叙写,展现人物动荡而又芜杂的心理世界。七月派小说的丰富内蕴受到单一贫乏语言的限制,酣畅叙事与语言奴役造成对峙和胶结,共同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凸显着文本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历史剧的创作领域被赞誉为中国的歌德,其历史剧的叙事具有文学与史学叙事相互结合的特色。这种叙事特色是对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回归并对当前的历史剧创作具有现实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4.
史隽松  王勇 《前沿》2014,(21):233-234
微电影在我国经过了草根和影视公司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作品质量不高、广告泛滥和盈利困难等问题,发展我国微电影必须杜绝粗制滥造,提升作品质量,提高广告植入水平,积极拓展盈利渠道,争取收益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郭倩 《前沿》2012,(11):178-180
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设备的运用,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微博、微小说日益流行,视听并用的微电影也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不仅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产业经营的一种新形势。本文从微电影的现状出发,分析其特征与产生原因,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侯锡彪 《传承》2011,(30):48-49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微电影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但如不能有效引导也会导致社会价值的失范。深入研究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和传播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更好地促进微电影走向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龙迪勇 《思想战线》2012,38(5):1-10
抽象总是在某种框架之下进行的,框架不同,所抽象出的对象的面貌也就不一样,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就是这样的框架。在以往的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时间、因果范畴占据着支配性地位,且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化成一对一的线性关系,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因果—线性叙事模式。事实上,一对一的线性序列不过是因果关系的理想状态或特殊范例,其更为一般的状态是多对一与一对多,可将建立在此种因果关系基础上的非线性叙事模式命名为分形叙事。分形叙事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多对一,强调的是多因一果,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分形;一对多强调的则是一因多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分形。  相似文献   

19.
杭慧 《前沿》2007,(5):212-214
《金陵十三钗》是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此文作一番解读,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叙事干预三个方面来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在这样的叙事分析中更加贴近和了解严歌苓的创作世界。  相似文献   

20.
如今由于高科技社会发展力的推动,新媒体技术已经普及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微电影应运而生。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物。它的出现为电影产业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是电影界的一次创新。本文对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微电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力求解读和分析微电影与其发展模式的方方面面,探索微电影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