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们站在深沉的历史回顾和急迫的现实审视的交汇点上,考察我国建国四十多年消费运行演进的历史时,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历史是由“抑制消费”、“补足消费”、“刺激消费”三部曲循环交替的历史轨迹组成,它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序渐进过程,是长期以来通过政府的行政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以协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关系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剖析其间蕴含的深刻的结构机理。国内现有的几部消费经济学著作一般都是从消费需要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贯穿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的,在消费者需要之后,再依次排列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市场等问题。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抽象的消费者需要是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一个现实要素的。只有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参教,因此,在未论证市场机制是协调资源配置与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研究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借口“反思改革,”将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否定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实事求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哲学。这一主流哲学生足于人民实践,解构了当代中国若干“历史之谜”。其实质是科学真理与人民实践的高度统一,其最高行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全面而深刻的反思。由此,实事求是升华为现今中国的“时代精神精华”。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作为合规律合目的的运动 ,是由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这两对矛盾实际地进行和完成着 ,是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哲学模型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当代社会主义的众多派别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被实践所检验过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外来文化论”、“实践否定论”、“非学术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哲学武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然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更为强劲,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信念,恰当地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一、把握精髓思想,才有伟大的实践,理论的升华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总结这一发展的历史,归结到一点,就是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前进,就发展;什么时候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停滞,就失误。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实践充满苦涩与甘甜、奋斗与艰难、照搬与探索,徘徊与前进的经历。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时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终结”中透露着“回到”.一种强劲的思想张力从亚里士多德向着目的“善”之实践到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最后返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出“人类给自己造成的未成熟状态”.这条思维的逻辑线路整合于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时代的“恶”到后消费社会的“酷”向着自身否定之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0.
五、能否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的实践,是对“等同论”的进一步否定。这里讲的公有制改革,不是通过改革取消公有制,而是使公有制经济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密不可分的两项重大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运用创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不断实现实践—认识—实践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其鲜明的底色和亮色,只有真正践行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加科学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们今天实践的结合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使我们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第一、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内涵。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什…  相似文献   

13.
认识与实践从方法论上首先要进行黑格尔的“历史回溯”达到还原历史,然后是抽掉历史形成哲学意义上的一般性理论即伯恩施坦的“科学还原”,最后才是马克思的“实践还原”和“终极还原”即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实践。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也应如此。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历史的连贯与统一,基于社会主义因素的分析将社会主义划为:理论抽象下的理想社会主义即经典社会主义、高度计划的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主义以及非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并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因素。而社会主义因素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红线”。从社会主义因素而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则来区分作为目的性和工具性社会主义比抽象地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摆脱了传统认识的束缚、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明确了社会主叉发展目标同时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拓展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用“男女都一样”来注解“男女平等”,从理论和实践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抹杀了性别差异、生理差异,最终导致了无性别文化现象;二是否定了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在改革开放,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男女平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上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展开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正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必须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过程中 ,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长过程中 ,放到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来自实践 凡是真理,都是来自实践、又经受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从十五大报告学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受到了检验。与此同时,它又指导了这个实践,使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过近三十年这种认识和实践的不断结合,反复进行,中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和进步,邓小平理论也便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 邓小平理论发端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国后二十年“左”倾错误思想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思。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德治”传统的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纵观历史 ,会发现“德治”的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为其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考察历史上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对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文化这几个与“德治”更为密切的方面 ,选择了西周、西汉、唐代和清代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治”时期 ,来研究文化对“德治”的支持问题。从对“德治”文化支持的历史考…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存在着诸多观点分歧和看法纷争,将“两个历史时期”孤立、割裂开来,简单、片面地将“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或以后者否定前者,或以前者否定后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创新思维,本质是一种关系。作为认识史和发展史上的一种辩证的“否定之否定”关系,即对过去“已有思想材料”的辩证批判和吸收,对思想成果、科学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并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具体实践,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和十七大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深刻认识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历史跨越的必然性,对于深入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