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提出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首次把无产阶级贫困化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列宁在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据此,国外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3.
要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特点,自然要涉及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和内容,诸如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含义和表现以及衡量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标准等问题。由于马克思没有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直接加以定义,同时也没有集中加以论述,因此,不仅  相似文献   

4.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7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及其策略思想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恩格斯于1865年2月5日在他写给马克思的信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普鲁士这样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里,代表工业无产阶级说话时只攻击资产阶级,而一字不提大封建贵族对农村无产阶级的宗法式的凭棍棒维持的剥削,这是卑鄙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8页)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责当时那些用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向封建贵族讨好的机会主义者的,但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地主统治等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结成同盟的可能性和正确性,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列宁在其  相似文献   

6.
“两个必然”的思想永放光芒徐崇温150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284页)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分析“空想论”产生的根源时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24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又把这种理论变成了实践。但就社会主义阵营的总体而言,这些国家都是从不发达、不成熟的经济关系中脱胎而来,所以还隐藏着产生“空想论”的基本条件和土壤。我国又是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这个阶级最容易滋生和感染“空想论”的菌毒和情绪…  相似文献   

8.
经济管理二重性是经济管理原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时指出:“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性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时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9.
私人企业是不是资本主义的,有人以剥削程度或雇工人数多少来做标准。头些年,有人以雇工7人以上(据说是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21页举例为例)或超过一两个帮手、三五个学徒(这个数量界限已载于国务院1987年8月5日下发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中)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代西方城市中间阶级中的非剥削性中间阶级日益无产阶级化、贫困化,剥削性中间阶级则日益依附于大资本。社会日益两极分化、矛盾迭出,证实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断言。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 述,“共产主义”一词至少 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它是指一种思想理论和道德体系。其次,它是指以这种思想理论和道德体系为武器的无产阶级开展的革命的“现实的运动”,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就已经明确地指出过:“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再次,“共产主义”是指这种革命的“现实的运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实现一种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它是一个静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剥削制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个运动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130页),就是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今年11月28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值得为之隆重纪念的日子。列宁说得好:“恩格斯的名字和生平,是每个工人都应该知道的。”《列宁全集》第1卷,第88-89页“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都属于那种少见的和极少见的著作家,能做到每一巨著中的每一句话含义都极为深刻。”《列宁全集》第4卷,第176页“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争论集中到一点,是绝对贫困化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贫困化问题论述的发展过程中,绝对贫困化范畴有着两层含义。 (一) 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工人阶级处于一无所有的(绝对贫困)状态,这种状态不断深化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工人对于资本的隶属关系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谈到“绝对贫困”的这一含义。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第二篇中,就已经争门论述了“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包含着赤贫”。他强调指出:“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已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他是赤贫,潜在的赤贫。按照他的经济条件说,他不过是活的劳动能力而已,因而也有生活的需要。……他作为工人能够生活,仅仅是由于他拿自己的劳动能力去换取构成劳动的基金的那部分资本。这种交换本身是同那些对工人来说偶然的、对他的有机存存漠不相关的条件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工人是潜在的赤贫。”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赤贫”与他后来干1861年8月-1863年7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明确提到的“绝对的贫困”是同一含义。马克思在这部手稿的第一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中明确谈到:“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困,因为整个物质财高世界以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问题.这里,我试结合学习《资本论》的有关基本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性质及其流动形式谈一些认识.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43页)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大工业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矛盾论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层次:宏观层次的矛盾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展开的;社会历史层次的矛盾论,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为核心展开的;资本主义矛盾论,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核心展开的。前两个层次的矛盾论具有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武器。但是,也应看到,处在“洪水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72版)即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直接历史使命就是为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的理论。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曾经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将至少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与此同时,他们还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目标和基本方向。但是他们从未具体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形式。马克思多次强调,他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恩格斯也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这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无产阶级国家应该采用民主共和政体。1848年革命时期,他们就提出彻底推翻君主制,把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力争把这种民主共和国变为“社会共和国”。1871年马克思又指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所向往的“社会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4页) 列宁卓越地发挥了上述思想,在领导建设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性及其特征,这就是以议行合一的巴黎公社共和制为基础,由人民监督过渡到直接参与,再由直接参与过渡到全部权力由国家回归到社会,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和国家消亡。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人类正经历一个千年的跨越,从20世纪进入到21世纪。 20世纪初,列宁撰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308页)一个世纪的历史,证实了列宁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