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立军 《探索》2012,(5):153-157
失地农民的生活风险问题已日益凸显,主要表现有:基本生存风险、教育与发展风险、社会交往风险和心理失衡风险等,其成因既有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又有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因此,为了有效防范和治理失地农民的生活风险,需要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有效合力。制定和实施相关对策,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收"、失地不失"身"、失地不失"望"和失地不失"保"。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离农"就业的诸多因素,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失地农民承袭了原有城乡二元体制中形成的对农民身份各种不利的因素,进而造成失地农民"离农"就业的各种制约。这些因素对失地农民城市边缘化的地位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群视角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共政策群的角度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共同理念,能够更好地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武装"起来,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群.以收入可持续增长为导向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设计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公共政策群时,要抓住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呈现即进行模型设计,以便于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经济贫困与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调查来看,我国的失地农民经济贫困可以分为延续型、人力资本缺乏型、意外型和好逸恶劳型,并具有继发性和被动性、同质性和群体性、积累性、脆弱性和双重感受性等特征。因此,必须通过消除失地农民制度贫困解决经济贫困,对失地农民经济贫困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帮扶策略,让贫困的失地农民"双向得利"等途径综合解决失地农民的经济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5,(8)
农地征收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利益分配失衡、城市融入障碍和救济手段乏力的风险困境。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是保障民主公民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制度创新和化解失地农民风险的责任体。因此,政府要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机制、健全征地政策民主协商机制、健全农地征收制度创新机制和建立多元救济手段互补机制,有效规避、管控和化解"征地风险",确保失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实现失地农民问题"软着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鄞州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进程中鄞州的失地农民通过出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为推进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鄞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相对应的是,鄞州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它已直接影响鄞州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大多数是从政府如何去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可通过加大失地农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解决.但通过调查发现,在鄞州有近30%的失地农民即使政府提供就业岗位也不愿意就业,以至在培训失地农民就业时出现了"政府热,培训对象冷"这一奇怪的现象.目前,从这一角度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成果不多.本课题对此在基层调研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是政府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广西平乐县两个新城区建设为个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法律、政策四个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和就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贡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六大措施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化解不稳定因素,被广大群众誉为办了一件"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并不断壮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利及文化融洽、社会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失地农民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还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要真正把角色转型为"市民",必须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既获得外在资格的市民化,又获得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实现自身在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市民化转型,才可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笔者主要对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政府职能错位,导致行政行为失偏;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低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完善土地立法,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进征地补偿工作,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形成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成都市高新区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依托本区域的产业聚集,以及成都市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政府责任以及市场供给等方面,实施劳动力梯度转移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比较充分的"高新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刊这期全文刊发了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就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致全省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书记、省长满怀对我省农民群众特别是失地农民的深厚感情,从我省发展大局出发,突出强调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做好这项关系千家万户生计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强调"哪怕举债也要确保失地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这充分表达了省委、省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深切关怀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定决心.这封信的公开发表,对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抓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解决好失地农民的"两难"政协委员鲍鹏飞指出,失地农民就业难,男54岁、女49岁以下还没有养老保险保障。鲍鹏飞建议,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引导失地农民拿出部分土地补偿金参加养老保险或投资理财;开展技能培训,发展适合其就业的产业链。建立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人大代表刘建美指出,城市郊区、广大农村、偏远山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刘建美建议,逐步充实和完善食品安全执法和监管队伍,建立省、市、县、乡、村食品安全执法和监管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城乡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相似文献   

14.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其将来的生存状况确实存在一定的隐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早针对其医疗及养老等问题作出妥善安排,以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变三,三变九,九变二十七,二十七变八十一;强帮弱,弱变强,强强联手奔小康。"这是弥勒市弥阳镇城关社区党总支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失地农民幸福指数的滚雪球效应的生动写照。2012年,全社区2491名失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5%,比3年前增长近两倍,一举成为全市131个社区中经济收入最高的社区。2012年6月,城关社区党总支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城关社区地处弥勒市城中北部,是一个汉、彝、哈尼、傣、苗、壮、白、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大多数地方的实践是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改革均采取独立于农村保障制度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新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夹层".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三元格局"、"四无格局",甚至是"多无格局",这种保障模式在事实上带有更大的歧视性,因此,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全可以化复杂为简单:要么将其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逐步缩小农民的规模,使更多的公民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要么使其成为农民,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前提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实上,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脱离农业,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成为"市民".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肖珺 《理论导报》2010,(3):47-47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促使失地农民就业。本文主要着笔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决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由于我国的补偿安置方式缺乏可持续性,失地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征地补偿政策的制定要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补偿安置模式和途径要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宁县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进一步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及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一、中宁县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截至2012年10月,中宁县失地农民共有4850户19311人。近5年来,全县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11853亩,涉及全县3镇21村4722户、18927人。在全县失地农民就业方式上,在石空镇609户2285失地农民中,完全失地的占6%,其余全为部分失地农民,部分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一些的耕种剩余耕地,年轻失地农民大多在石空工业园区务工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