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文 《前线》1961,(24)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和个人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成两个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即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即第二部类),并且指出,整个社会生产要能顺利地进行,必须使两个部类的发展互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刘云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用哲学的话说叫辩证的统一。一个文明的社会,无不包括这两个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反之,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郑科扬撰文指出,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呢?是不是谁的财富越多、谁发家致富的速度越快谁就越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在有些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占有财富、聚集财富的多少,不是划分谁是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标准和依据,原因就在于创造财富与占有财富有联系,但不是划等号的。有些人创造了财富但不一定拥有财富,有些人拥有财富但不一定都是他创造的。这里就有一个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事实上,从反面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试想,如果把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是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标准,那有两个问题就说不清楚。第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她是无产者,是最没有财富的阶级,而恰恰就是这个阶级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当时,中国最富有的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代表他们政治利益的是国民党,而恰恰就是他们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事实,如果以财富为标准,那就没办法解释中国社会是怎么进步和  相似文献   

4.
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呢?是不是谁的财富越多、谁发家致富的速度越快谁就越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在有些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占有财富、聚集财富的多少。不是划分谁是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标准和依据。原因就在于创造财富与占有财富有联系。但不是划等号的。有些人创造了财富但不一定拥有财富。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包括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建设、消费等各个领域,它的覆盖面是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甚至包括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因此,两型社会建设本身就包含着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6.
人类共同生活在已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星球上。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海陆交通的发达,不仅破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封建割剧状态,而且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从此,“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这是使资本主义在它统治的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需要我们妥善处理扩大消费与厉行节约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扩大消费与厉行节约殊途而同归,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9页)在马克思看来,消费在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如一件…  相似文献   

8.
期刊的政治质量就是期刊在政治上为谁服务,为谁说话,为谁造舆论,如何造舆论,用什么造舆论和怎样造舆论等一系列功能(或者属性)。它包括政治倾向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判断社会科学期刊政治质量高低的客观标准是社会效果。社会科学期刊的政治质量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作用方向是一致的,政治质量越高,社会功能越大,对社会推进作用越大,社会效果就愈好;反之,如果政治质量低,则社会效果差,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领导是指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其中致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群体或组织中的特定的人就是领导干部。素质又叫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的修养。它包括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二者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互相渗透在一个人的德才学识诸多方面。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群体实践行为目标的实现,决定着领导活动成效的大小。领导干部的素质,就是指在一定心理等自然素质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锤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最基本…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对消费问题的论述中,谈到了消费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彰显出他的消费思想中的人学意蕴。在他看来,消费的目的是满足和创造人的需要;消费活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确证;消费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费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着重解答好为谁创造政绩、创什么样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书荐     
《当代贵州》2013,(17):60-60
《和谐方舟:中国拿什么献给未来》 摘录:我们要重返的大航海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思想产品引领世界、引领消费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解放全人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利他成为商业的主导模式,精神消费成为整个消费的重要构成,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则是重新构建社会伦理、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不能由市场直接供给的原因公共物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存在是为了增进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公共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1954年在其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即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基于公共物品的上述特点,应该由谁供给呢?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部运作精巧、成本低廉、效益最佳的机器,市场本身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采取放任主义的态度,其主要职责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20世纪30年代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市场经济万能的理论,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1)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搭便车”行为的...  相似文献   

14.
“人”字的结构十分简单 ,只有一撇一捺。但假如我们认真去思考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并会受到很多启示。“人”是个象形字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 ,就把它写成了一个直立的人。这就意味着是人就要站得正 ,立得稳 ,昂首挺胸 ,巍然屹立。东倒西歪不像人 ,倒下了便不是人。《现代汉语词典》里给“人”下的定义是 :“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再看看那个“人”字 ,不正像一个拿着锄头锄地的人吗?这就意味着人的一生应该是劳动的一生 ,奋斗的一生。谁不愿去劳动 ,谁就摘不到丰收的硕果 ;谁不肯去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一、加大公安工作力度,为西部大开发创造稳定的治安环境 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治安环境,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全省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坚持一个方针”(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搞好两个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尤其是为国企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服务,为人民服务);突出三个重点(禁毒工作,农村稳定,队伍建设);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全省社会政治稳定,确保全省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工作思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治安状况,坚持露头就打的原则,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项斗争  相似文献   

16.
杨国蓉 《探索》2005,1(2):17-19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归结为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谁的发展和发展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建设,就是要东部人和中西部人、城里人和农村人以及官员和平民协同进步,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振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干部。如果不是他拿出了好多已经成为史实的照片,如厦门郑成功的石雕塑像,还有锦旗、奖状,和无可辩驳的账目数字,谁能想到,他就是一个把大队办的副业队发展成为一个已经为国家社会集体创造了千万元财富的石雕厂的农民企业家、惠安县五峰石雕厂厂长。  相似文献   

18.
人的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创造了历史是为了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历史在黑格尔那里是合规律性问题,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历史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话语布展。人们对于历史规律一旦达到自觉,人的主体性存在就构成了历史规律的表征方式,从而历史的偶然性就让位于历史的自觉性即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了。这就是马克思对于历史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与深入 , "文明"一词已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人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环境中,人人都对我们目之所及、身之所触的不文明现象深恶痛绝,却又常常忽视了对自身的约束.这就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提出一个严肃的话题,文明和谐的环境靠谁来创造?就是靠你、靠我、靠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群居性决定他们必须互相适应,必须共同持久地追求文化水准和时代认为是适宜的、社会的和个人的目标,这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每一社会成员的心理发展不尽相同,所以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会发现最适于其自身发展和有利于同他人发生互动关系的位点,这就导致了人的择群性。人们往往在共同的大目标驱动下(当然这是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言),结成一个个“至爱亲朋”的小圈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这样的“小气候”中,人们之间会更加信任,更加和睦相处,从而也就有利个人、小团体乃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