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在平顺县西沟村视察时指出:"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西沟——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爱党爱国、刚正无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进取、无私奉  相似文献   

2.
继承老传统建设新西沟□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我今年40岁,1978年任西沟村团总支书记,1984年任村委主任,后又兼任副支书、代理支书,前年村里成立党总支后任党总支书记。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让西沟快速发展,让西沟人民尽快走向富裕,一...  相似文献   

3.
正申纪兰是我多年多次采访过的老劳模。2020年6月28日她走了,我很想念她。我最早认识老申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她常到大寨参观访问,与陈永贵、宋立英、郭凤莲是老朋友。我在与他们座谈交流时,听到过大寨、西沟艰苦创业的许多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诞辰90周年时,李先念写过一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文中引用林则徐的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然后指出:"恩来同志确实胸如海洋,容量极大。"这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对周总理博大胸怀的评价。从"文革"中过来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周总理是什么委屈都能受的,是有着"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进地狱谁进地狱"的奉献精神的。他们也都是敬佩周总理  相似文献   

5.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年轻人见了她亲热地叫"大妈",中年人见了她总要喊声"大嫂",老年人则呼她为"大妹子";她又是一位不平凡的农村妇女,先后担任过铁姑娘队队长、妇女青年突击队队长、民兵连副连长、攻坚组组长、社长、妇代会主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还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两次与胡锦涛总书记握手,六次赴京参加会议。她,就是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党总支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刘玉秀。  相似文献   

6.
西沟人,顾名思义,是生活在山沟里的人,那里沟壑纵横,自然环境差。西沟,其实是个乡名,在不少人的意识里,它曾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韩念龙受到周总理的严厉批评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团政委的韩念龙接到电报,叫他近期回北京.因为我国跟巴基斯坦建交了,确定他到巴基斯坦当大使.韩念龙原来在军调部呆过,是军调部驻淮阴小组的代表,挂的军衔是上校.韩念龙决定要我跟他去巴基斯坦.我当时在朝鲜任志愿军俘管团内勤组组长.  相似文献   

8.
儿时就知道山西有个平顺县西沟村,就知道西沟有个李顺达,还有个申纪兰。后来,通过媒体对申纪兰有了更多的了解,十分崇敬这个全国著名的女劳模、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习申纪兰,做合格党员》的文章,那时对申纪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调入新华社工作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在新华社对外部,主要负责周总理的外事活动的报道,因此和周总理接触比较多,有些事,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却了;但另一些事,却长存心底,难以忘却。  相似文献   

10.
张庄,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周恩来语)韩丁名作《翻身》中张庄的原型。西沟,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时任西沟党支部书记李顺达是新中国第一届英模代表,生前受到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全国唯一的第一届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就是西沟推出的女劳模。留村则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可的农业双层经营的典型村。在全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他们的发展如何?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呢?  相似文献   

11.
正当导演表示同意周总理提出的意见时,周总理突然说:"我谈的并不一定对。我看,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说了算,而不是由一两个领导决定。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纪念日,不知不觉间,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了。但对于许多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来说,往事历历在目。周总理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创业者,他提议建立第一个"全国专业话剧院",并推荐曹禺当院长,还批准建设首都剧场……正如冰心所言:"我所见过的和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人,无不感受到总理特别的  相似文献   

12.
<正>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的瓶颈,没能承包到土地的职工面对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诸多不适应,但是在二师二十九团八连,这部分职工不仅没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包袱",反而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了"香饽饽"。莫海霞就是他们的代表,作为一个在土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工,她始终对土地有着一种很特殊的感情,奋斗过、摸索过,但是最终由于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种了五年地让她赔得一无所有,她曾经迷茫过、失望过。八连党支部、工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偏爱"家刊"——《兵团工运》,因为它是咱兵团主人自家的杂志。爱读。"家刊"一到,我把大小标题细细品读,从不放过任何一块有价值的文章。睡觉之前阅读"家刊"是我必修课,即是外出学习开会也要带上几本"家刊",可以说"家刊"是我离不开的伙伴。  相似文献   

14.
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申纪兰贺光庆李树进太行山麓,漳水河畔,有一位年近古稀、普通而不平凡的农妇。她从1953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是共和国目前仅有的两位从第一届到第八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毛主席同她握过手,周总理同她进过餐。江泽民、李...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10,(3)
<正>在某市的一次"两会"分组讨论会上,人大代表方某因为领导不在而"发飙",一位女代表笑着打断他的发言说"我只代表我个人",而方某却坚持,"不,代表一部分人是我们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发言相关的部门或领导没听到,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声音未能很好地传达"。方代表的这一席话掷地有声,表现出了一个人民代表应有的  相似文献   

16.
文摘天地     
讲真话没有罪 1960年,周总理到河北省农村调查。一天早晨,总理正在一个农民食堂就餐,遇到一位妇女: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着个泥罐,等着打饭(玉米面煮菜汤)。周总理走上前去询问这位妇女,农村办这种食堂好不好?这位妇女二话没说,怒气冲冲地指着总理大声喊:“都是你们上边让下边这样瞎搞!用不了多久,我们这些农民都要饿死!  相似文献   

17.
西花厅岁月     
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婚姻 我到邓大姐身边的时候,她和周总理已经结婚40年了,但在记忆里,她对和周总理结婚时的住事却还记得一清二楚。周总理去世后,大姐把对他的思念化作一片片的回忆,经常同我讲周总理年轻时的住事。那时,我们常在院子里散步,我随便想起什么就会问什么,每次邓大姐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少数民族亲戚叫阿木尔,她是蒙古族,是四师七十四团六连养殖区的职工,"民族团结一家亲"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老家在陕西,我是汉族人,2015年因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边境团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工程",我从北京来到了七十四团工作。第一次见到我的蒙古族大姐阿木尔,我向她解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政策并说明了将要和她家结为亲戚,她很高兴,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政策赞口不绝。她的丈夫也  相似文献   

19.
<正>陈路茵是四师六十四团七连一名退休职工,今年71岁了,1964年从湖北武汉支边到现在,在六十四团已经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50年里,她送走了身边一同来支边的许多伙伴,而自己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她说:"兵团圆了我当兵的梦,团场给了我幸福的生活,连队是我离不开的家。"说到来新疆支边,陈路茵给笔者讲了两件她偷偷做过的事。一件是1964年10月的事,陈路茵响应党的号召,报名要去新疆生产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5,(5)
<正>虽然不会打字,但借助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提供的便利,她只要按住麦克风大喊一声"米奇妙妙屋",动画片就会跳出来蓥蓥,4岁,幼儿园中班,她是我的小侄女。我总是在感叹,她比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都要幸福很多。上周末去看她,她正在玩贴图,在一张白板上,按照给出的完成图,自己对比大小、颜色,然后粘贴到指定位置上,构成可爱的动物形象。打打闹闹临近中午,整张图粘贴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