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武汉具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文化资源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区域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增速,科技融合显著;文化战略重视,政策保障有力;创新理念驱动,多重机遇叠加。同时,武汉存在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制约因素:文化资源整合与品味内涵不相适应;文化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市民文化素质与发展定位不相适应;文化传播力度与形象魅力不相适应的。武汉需要在认清发展优势、找准发展差距基础上,从加强战略规划、彰显城市特色,增强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加强营销推广、扩大城市影响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李佑才 《世纪行》2009,(3):28-30
当前,湖北省正在开展以“推动湖北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这一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北省举办“解放思想,勇立潮头.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高层论坛,希望藉此深入挖掘和提升武汉大码头文化的时代内涵,将武汉大码头文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放大气、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当中,  相似文献   

3.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评价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社会整体文明与和谐程度的最高层次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城市总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省内外、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武汉、幸福武汉、生态宜居武汉,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武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和奋斗目标。经过各级各部门多年努力,这个目标已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创建文明城市,总体上要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必将进一步提高武汉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软实力”,进一步促进武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历史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为了充分展示武汉城市的文化魅力,推进武汉文化产业升级,日前武汉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在博洽会的第一个大型活动———“聚焦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上,来自国内外以及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围绕如何认识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开发壮大武汉文化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王玉德 《世纪行》2011,(5):43-45
最近,"汉口码头"电视剧在武汉开机了。作为一名老汉口,想谈谈武汉的码头文化,让市民了解武汉码头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我认为,武汉码头按水域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一、长江码头时期(明成化年以前)2000多年前的《考工记》说:  相似文献   

6.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武汉城市现代化是武昌首义的促成因素之一;武昌首义又进一步加速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首义历史文化资源,是将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莉 《中国发展》2009,9(6):36-41
“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既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框架,探索性地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三大具体战略,即绿金经济和结构调整同步发展、金融强市和科技发展深度结合以及政府管理和市场模式创新互动,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程鹏 《长江论坛》2021,(2):90-96
中共中央在武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的重要阶段,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中共中央在武汉时的工作任务,一是开展国共合作与斗争,二是领导和推动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运动和反帝斗争走向高潮。记住中共领导人及中共中央在武汉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追溯武汉作为“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历史渊源,并将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推动武汉发展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作为内地开埠较早的城市,武汉的近代教会建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者提出了“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结构特征和精神内涵,认为“武汉教会建筑文化”的积极意义应受到肯定、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弘扬"武汉精神"是加快武汉发展,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然而,"武汉精神"的特质是什么?它的形成与武汉当代民俗及市民道德状况关系如何?这是在推进武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武汉会战是改变抗日战争进程的重要会战,作为战时首都的武汉,理应建立相关的纪念场馆,以铭记这段历史;纪念馆选址可在蛇山,蛇山可因此成为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及抗战文化的结合体;通过会战的展览及相关研究,一则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汉会战,并对抗战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二则可以对蛇山抗战文化遗址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因为城市建设和官员主观意志对抗战遗物的毁损;三则带动抗战遗物的收集与整理;四则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同时,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及挖掘历史中被忽略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建设武汉会战纪念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城市发展速度和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环节,是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民素质是好的、是高的,但与时代发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  相似文献   

13.
2012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于2012年8月24日在武汉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武汉精神的深刻蕴涵、时代价值及实践意义,以及弘扬武汉精神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武汉精神,汇聚和提升市民的城市精神认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 武汉青年改革研究会六月初举行关于“武汉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关于武汉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几种意见八四年,武汉响亮地提出“两通起飞”的改革战略,四年过去了,如何评价这一战略的历史作用?是青年理论工作者争论的热点。有的认为:提出“两通起飞,开放搞活”战略是有特定历史意义的。理由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武汉选择“两通”作为突破口,废弃地方保护政策、敞开三镇大  相似文献   

15.
武汉需要城市圈近几年武汉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不容回避的是,武汉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方阵中的位次仍不断后移。  相似文献   

16.
发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举措,也是一件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和建设自己城市的大好事。初读《纲要》,感到内容很好,但不足之处是把科学技术文化的地位摆低了。特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1、武汉也是重要的科教基地《纲要》把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紧密关联。“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自己的经济,必须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成为我们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热潮中,武汉怎么办?笔者认为关键是培育和提升武汉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一批名扬三楚的寺庙观阁和附丽于宗教文化的庙会文化,对这批遗产的深度系统开发,将有利于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庙会,作为一种集商贸、艺术、游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经济——文化活动,二十多年前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中,由潜行而后大行于名山古寺;十余年来,在“三个有利于”的现代化建设中,它进一步强化了综合功能,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对庙会进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它的物质载体(抓“大”),…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正处于“广域竞争”阶段的后期,并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第四阶段“超域发展”迈进。其规划战略目标应定位为到2020年将武汉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基于这一目标,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五化同城”的原则下,在空间结构上要对“可视静态空间”和“超视流动空间”进行综合规划;在区域发展上应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武汉在中部崛起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支点作用;其都市中心区布局要强化优化主城;其产业发展要把现代服务业摆在首位;其城市风貌特色可定位为具有“三通”信息文化优势和滨江滨湖风貌的国际性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20.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升理论自觉、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从现实逻辑来看,以“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新的思想解放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在破除“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先验逻辑中实现文化祛魅,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认识中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血脉,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思想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