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起造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29(5):91-95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陈来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41(2):45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出为追求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体验的特质。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对生民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他内心的一种终极关怀,也明确的引导了致良知实践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陈泽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21(2):57-62
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对其局限性的把握,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观的转变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发人深思的道德哲学范例;而且启示我们,即使在西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展开了对其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批判之后,论证一种"穷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伦理观还是必要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张翠莉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4):55-56,75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牛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43(1):57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将宗族缔造成一道德的、教化的、伦理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在、心体之呈现的“万物一体之仁”,构成了阳明学者对宗族伦理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信与实行,实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从而开出光明宏阔的生命真境。 相似文献
6.
李冉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5):67-69
李翱的心性论思想是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复性书》的研读,梳理李翱提出的心性论思想体系,并结合《中庸》以及中国佛教哲学中的相关思想,揭示李翱心性论思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康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28(6):106-109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以往的“一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六位一体”,说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攀";"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倾向,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都集中体现着这些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总是恰当地与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紧紧相系,你中有我我中融你。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由孔子所提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是道德与艺术统一。儒家文化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与道德高度统一起来。先秦时代的艺术教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结合汉武王朝的社会状况,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又补充修正了荀子的性恶论,构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适应了汉王朝的社会状况,为统治阶级解决社会矛盾设计了可行的方案,为其"德主刑辅"的政治法律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 ,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 ,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 ,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3.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张玉华 《共产党员(沈阳)》2014,(4):16-16
我是东洲区老虎台街道惠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玉华。作为一名社区书记,我坚持用真心对待社区每一个人,认真做好一件件小事,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换回了大家的真情。今天,我就讲讲发生在我们社区里的几件小事。 相似文献
15.
左玲玲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82-84
中西方人性善恶的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人性的罪性或恶性的预设下,西方政治哲学强调用法治的形式对人进行强制性约束,而在其中包含的却是对自由、平等、权利、个体之价值目标的肯定和追求。中国政治哲学则在人性善的预设下,主张用发掘先天善心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进行政治治理。由于当今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因此我们对于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且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人性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深层制约因素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受到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这一科学论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 :人的自然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物质需要的满足 ;人的社会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针对性的增强 ;人的主体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梁德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29-31
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否则必然流于虚妄或迷失自身的价值方向.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人性论对管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有许多精辟思想:如“仁爱”思想;性善论与性恶论;义利并重的“社会人”思想和“先富后教”的需求层次论。这些思想为现代管理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深化了对人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20.
论王阳明的道德内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以心体论为基础 ,以“心即理”为出发点 ,强调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论证了通过心的内部活动即情理交融来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 ,提出了体现和检验道德内化的道德外化主张 ,由此形成了他的较为系统的道德内化理论。这一理论所体现的以和谐、统一为取向的个体道德思路 ,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内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