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拓展方向。这是中国在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所必需。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德芳博士的《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一书对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兴起的原因、公共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以  相似文献   

2.
一、 申请与会   1 998年 6月 4日至 1 0日 ,非洲统一组织第六十八届部长理事会暨第三十四届首脑会议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是解决非洲冲突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是世纪之交非洲国家的一次重要会议。布是台湾在非洲的“邦交国”之一 ,这是多年来非统峰会首次在台“邦交国”召开。1 994年 2月 2日 ,布基纳法索受台“银弹外交”诱惑 ,宣布与台“复交”( 1 973年 9月布与台“断交” ,与我建交 ) ,我国于同年 2月 4日中止与布外交关系。布台“复交”后 ,关系日趋密切。台以增加经援、高层频繁互访等手段千方百计巩固与布的…  相似文献   

3.
《外交评论》2019,(2):135-156
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研究。外交礼宾是一项重要的外交职能,是外交活动最直接和最显著的表现。由于礼宾工作操作性强,学理性相对薄弱,受重视程度与其在外交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本文试图从外交礼宾的视角探讨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以期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自改革开放至2012年,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外交礼宾具有国际化与简化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礼宾发生鲜明变化,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大国风格与大国气象。外交礼宾礼仪是表象,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际化进程以及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外交礼宾发展变化的梳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与气象。  相似文献   

4.
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斗争引起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缓和源于大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尽管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利益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也有较多利益交汇与重合.这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中国积累了新的外交资源.中国可着力于外交空间的开辟和外交资源的利用,扩大"两个利益"间的共同点,同时,缩小并弥合分歧,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6,(5):81-108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 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其价值逐步为世界所认同,是增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公共外交近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作用将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8.
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是激进"台独"的翻版,曾一度严重危及台海和平,影响该地区各方利益,陈水扁成为国际社会麻烦制造者。而马英九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走灵活务实的"活路外交"路线,使多方都成为赢家,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烽火外交"与"活路外交"既有相似点亦有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坚持"九二共识"才是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和发展对外关系的最佳活路。  相似文献   

9.
张建华 《外交评论》2011,28(6):155-156
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双重激荡的背景之下,东方、东方史与东方学成为国际社会重新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组成了一个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相约、相助、共创东方外交史研究,并已渐成规模。自2006年10月在外交学院召开全国首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以来,学界同仁先后以"东方外交与台湾问题"、"东方外交与朝鲜半岛问题"、"东方外交与日  相似文献   

10.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达尔富尔危机的和解进程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塑造和平、发展、合作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作为中国的重要盟友和日益重要的经贸伙伴,非洲大陆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中非关系的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成就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最好证明.当前中国同苏丹关系及中国在达尔富尔危机解决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参与联合国和非盟在苏丹的维和行动、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中国充分展示了承担大国责任的决心与能力.中国围绕达尔富尔问题所做的努力,体现了中国外交基本原则的强大生命力,也反映出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国际道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华 《外交评论》2007,64(3):44-49
全球化时代,国际道义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忽视国际道义的代价更加高昂。外交的道义层面已成为各国外交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当重新界定国际道义的内涵,使之更具广泛性和普遍性。对国际道义原则的坚持和履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中国的政策感召力和国际公信力逐渐增强,中国的软力量不断积累,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持久的外交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一、台湾问题的现状1、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 ,从根本上说 ,绝不是为了台湾 ,而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政治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 ,美国日益感到中国强大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 ,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上来 ,而台湾问题则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 ,控制海峡两岸局势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 ,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 ,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是中美外交中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中美外交中一再声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别国无权干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但不放弃武力;并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指导如何解决对美外交中的台湾问题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抉择"和平崛起"之路,昭示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宣言。中国的"和平崛起",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崭新的大国崛起的模式。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有: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确立"和而不同"的外交新理念;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以"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争取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平崛起"的中国外交要正确把握发展、主权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致力于国际机制化生存和发展;要正确把握与处理中美关系;要正确把握"和平崛起"与祖国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自2009年开始出现波动。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可能改变地区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不利于己局面的恐惧,是其试图借重美国的重要原因。地区二元格局加强了东盟国家"两面下注"的外交选择。中国需确立前瞻性、延续性的外交战略,在外交实践上,注重使中国发展惠及东盟各国人民,增强社会层面对中国的认同感,提高国家层次对中国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7.
莫盛凯 《外交评论》2013,30(4):45-56
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误解与幻想。作为一种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是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公共外交的发展正在从强调"公众"走向强调"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阶段。作为公共外交理论硬核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实践中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当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国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动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共外交过于偏重文化途径,但造成当前中国公共外交被动的原因主要还是战略性和价值观层面的。随着中国的社会性成长,新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服务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对世情、国情进行了深刻、精准的分析研判,逐渐认识到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对建立和发展国际统一战线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和策略方针,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特征鲜明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这一思想,是毛泽东统战思想和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是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亚青 《外交评论》2008,27(1):9-17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解决中国外交重大问题的理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来源,以时代观、秩序现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为重要前提.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刻,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已经是中国外交迫切需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拉关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正从以民间交往为主向"官民并重"转变,从象征性联系向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领域的实质性联系转变,从低层次往来向高层次交往转变,从缓慢推进向跨越式发展转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拉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为政策文本依据,不断推动中拉关系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同广大拉美国家关系的国家战略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