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开龙  简秀仁 《台声》2000,(2):30-30
“我们是永定人回永定,亲人们这样热情隆重地欢迎我们,怎么受得起呀?”这是台湾桃园简氏宗亲会寻根谒祖团副团长简天送先生在日前永定县培丰镇欢迎仪式上发自内心的感慨。两岸简氏德润后裔1999年12月12日,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迎来了台湾桃园简氏宗亲寻根谒祖团。这是台湾简氏宗亲会首次组团回祖地永定培丰洪源村寻根谒祖,受到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三级领导和简氏宗亲的热烈欢迎。简氏是中国百家姓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历代名人辈出。据史料记载,简氏上古远祖可追溯至春秋时代的周大夫简师夫、晋大夫简叔,三国时的简雍则为中古始祖,会益公…  相似文献   

2.
位于今天台南市中区三义街26号的开基武庙,俗称小关帝庙,是台湾最早创建的关帝庙。据康熙五十九年陈文达编纂的《台湾县志》记载:在西定坊,“小关帝庙,伪时建,五十八年里人同修,在小关帝庙巷内。”乾隆十七年王必昌编纂的《重修台湾县志》、嘉庆十二年谢金銮编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亦均记载:“关帝庙,在西定坊港口,俗称小关帝庙,伪时建”。台湾有的学者认为,该庙“建于明永历二十三年,比大关帝庙还早”。此说疑有误。据台南石万寿教授考订:“南市最早的关帝庙,相传是建于荷兰时代的开基武  相似文献   

3.
云水谣古道     
“云水谣古道”,恐怕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古道名字了。它在南靖县长教乡官良村。 这条古道,原本不叫云水谣,而是叫古幽道,古道始自何方,止于何处,谁也说不清。而“云水谣古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大约10公里长,是长教乡开基祖简德润于元至正十八年(1359年)修建的。当时沿溪只建2公里,后来慢慢向前后伸延,与外界古道相衔接,是南靖境内通往府地乃至进京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饶秀峰 《台声》2001,(5):23-24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来自台湾桃园的吕氏宗亲恳亲祭祖团一行 45人在吕秀莲胞兄吕传胜先生的带领下,回到祖籍地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吕厝龙潭楼探亲谒祖。   南靖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明清时代南靖县有 50多个姓氏、 3600多人迁徙台湾,现在台湾 2200多万人口中,南靖籍的有 100多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 5%。   3月 23日早上,台湾吕氏宗亲恳亲祭祖团在南靖县委统战部、台办、台联和省、市台办领导的陪同下,前往书洋镇田中村吕厝。当汽车到达田中村时,只见村口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1000多名小学生和群众手捧鲜…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平和县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是闽南金三角漳州市西北部一块有开发前途的宝地,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经济开放县,面积2328.6平方公里,人口52万多,明正德十三年正式设置平和县,至今已有478年历史。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又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平和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全县有98个台胞祖籍点,有16座寺庙与台湾有宗教渊源关系。平和籍人遍布台湾各个角落,明永历年间就有陈、刘、朱、李、林、曹、范等8个姓氏的先民入台。清康熙至同治年间入台先民更多,据族谱记载有54个姓氏1824个渡台始…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如果您在台湾有一笔金融业务,比如说需要提款或汇款,您会很自然地到最近的一家银行去办理有关手续,由于客户多,可能还要在银行里等候相当长的时间。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您可以随意走上街头,很方便地找到一台自动提款机,按照程序进行简  相似文献   

7.
郑鸿池 《台声》2002,(1):40-41
340年前,即公元1662年的2月1日,中国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经过10年的准备之后,率领25000名中国将士,又经过近10个月的浴血奋战,收复了被西方的荷兰入侵者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了“开劈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复台诗名句。“先基”就是祖先的基业,说的是台湾这块宝地,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开劈荆榛,用血汗开发出来的基业。中国人民比较成规模地开垦台湾,始于17世纪的颜思齐、郑芝龙时代。颜思齐是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人;郑芝龙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连横在《台湾通史…  相似文献   

8.
2008年圣诞节前夕,中国大陆赠送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搭乘台湾长荣公司波音747专机从成都顺利抵达台北,定居台北市木栅动物园。这对生于四川卧龙的大熊猫,将在台湾开枝散叶。  相似文献   

9.
1985年以来,因受委主纂县志《南靖县向台湾移民志》,从民间得及50个姓氏的107部世、宗、族、家谱资料,其间有101部有关向台湾移民的记载。这些谱牒总共约6百余万字篇幅,其中精粗良莠并杂,详略不一,文体例式纷乱,有的甚至残缺不全。但这些谱牒是南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是一个资本总量雄厚的社会阶层,在1950年到1981年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参选积极,当选率也很高。日本政治文化通过他们影响了台湾的县市长选举。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5,(4)
<正>2015年,逢简村进入广东省旅游名村的公示名单,并荣膺国家3A旅游景区。经过岁月的沉淀,新风的吹拂,"美丽乡村"愈发绽放魅力新颜。随着车缓缓驶入逢简村,道路两旁,绿荫掩映,虽没有"青山郭外斜",却有着"绿树村边合"的独特意境。逢简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北面,面积5.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00多人。西汉时已有人居住,唐代开村立户。据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以前,众多姓氏聚居在此,相传"逢简"得名也是和逢氏、简氏二姓有关。依水而建的逢简水乡,因独特的自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听说杯世杰,是在10年前。当时我们应邀到位于北京市长椿街他开的“宝岛酒家”小坐。隐约记得那儿的颇具台湾风味的饭菜相当可口,奇怪的是店堂里顾客稀少,略显冷清。后来每当乘车经过长格街,都不时回过头去,望“宝岛酒家”一眼去年岁末一个落雪的冬日,我们如约见到了杯世杰。在他印制精美的名片上,依次排列着:长寿保健食品(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玉山汽车教练娱乐中心董事长、北京宝岛酒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福建省龙海长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市合资企业协会副理事长……从中可以看出,10年来林世杰投资祖国…  相似文献   

13.
蓝廷珍(1663—1729),是一位对台湾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据《台湾通史·蓝廷珍传》记载:蓝廷珍,字荆璞,福建漳浦人,早在年轻时就追随族祖蓝理从戎守卫海疆,先后任温州镇右营游击、澎湖副将、南澳镇总兵、台湾镇总兵等职。康熙六十年(1722)率兵入台,立下战功。康熙六十一年(1723)蓝廷珍受命治合。他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在台湾、凤山、请罗等县设大乡总4名,乡长26名。实行团练制度,每县各练乡壮500名;县丞巡检各练乡壮300人。实行农忙务农,农闲训练,战时配合军队作战的方针。这一措施对保卫台湾的安全,促进台湾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是拥有定居台胞最多的省份。定居台胞中的少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困难。这些困难定居台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我曾去过一个台胞家中,这个一贫如洗的家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心情格外沉重。  相似文献   

15.
一字源流奠万华1988年10月,著名的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首次到祖籍地福建寻根祭祖。当时的福建省省长王兆国会见了他。李远哲博士激动地说:“福建省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祖先生活了1000年的地方。”李远哲博士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县,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可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清康熙年间,他的祖先从福建南安渡海到台湾新竹县。李远哲博士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清明节随父亲去扫墓,每次看见祖先的墓碑上写着“武荣”,就问父亲咱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父亲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泉州来,与‘武荣李氏’有…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局对毕业于祖国大陆高等院校的学子学历采取片面认可政策,这给到福建求学的台湾学子心头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云。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共有3所大专院校获准招收台湾学子,福建中医学院是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子的中医院校,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招收了来自台湾的学子300多名。近日,记者到福建省台湾学生最集中的福建中医学院台生公寓,通过与部分台生交谈,发现台生普遍对台当局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台“大陆学历采认政策”来龙去脉据有关人士介绍,去年以前,台湾当局对赴祖国大陆求学的学子学历一直采取不予认可的态度,而去年…  相似文献   

17.
南澳岛是广东著名的台胞之乡,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许多南澳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也有南澳官兵戍守台澎而定居台澎;还有台湾姑娘随贸易交通船嫁给南澳人安居南澳岛。现在台湾的南澳籍同胞和在南澳的台属众多,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来往经常,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台胞回南澳定居、到南澳娶亲的,也有南澳人到台湾探亲、居住的,两地的关系更加融洽。近年,又出现了南澳县政协委员郭永俊先生到台湾常住的新鲜事。郭先生于1949年被胡琏兵团抓去台湾,1982年回家乡南澳定居。他爱国爱乡,勤劳经商,多次向国家、乡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先后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年,政策允许大陆台胞赴台定居,根据郭先生的意愿,县对台部门特地为他办理赴台常住手续。现在,郭先生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联络台胞台属,在台湾南澳同乡会中,讲解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投资环境,为引进台资,发展两岸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而奔忙。 最近,南澳县政协召开四届四次会议,郭先生作为在台的政协委员,专程从台湾赶来家乡出席大会,并向大家介绍了台湾当前的有关形势,受到委员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崇仁三井和绣衣坊都在泰宁城关的尚书巷,这两个地方都与同一个人有关。何道曼,明初泰宁人氏。据相关史料记载,泰宁何家祖籍为河南光州固始县。南宋绍兴年间,何家先祖何三,由原籍出任泰宁知县。在任期间,因其勤于政务,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何三升迁时,百姓掩面而泣,拦车挽留。其殷殷真情,让何三备受感动,遂毅然托病辞官,定居泰宁,何家烟火始遂。至元代至正年间,  相似文献   

19.
叶劲光 《台声》2006,(1):72-74
这些年来,从福建省三明市赴台湾定居的台籍同胞为数不少,但能够回到三明投资的台胞那就是凤毛麟角了,董秧秧确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台湾十年打拼,为她返回三明投资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董秧秧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态度谦卑、精明能干的女企业家的形象。她的籍贯是台湾,他的父亲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台湾来三明定居,所以,她是三明生三明长的二代女台胞,也许是家庭的因素,从小就是典型的一口台湾人语调,说话不急不慢,和和气气的,很多人喜欢与她打交道。早在1990年以前,她还是三明沙县茶厂职工的时候,大家评价她工作敬业,肯…  相似文献   

20.
开漳圣王在台湾又称威惠王、圣王公、威烈侯、陈圣王、陈圣公、陈府将军。据两岸史料所记载,台湾开漳圣王祀火始于明而盛于清,至今遍及全台。台湾岛上最早建祀的开漳圣王庙香火是由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子孙或漳籍军民从祖籍地漳州分灵过海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随着闽南移民大批进入台湾,开漳圣王香火更是纷纷播入台岛各地。学者姚汉秋《开漳圣王考》云:“今日台湾各地,凡闽南籍的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几乎都有开漳圣王庙的存在,成为台湾乡土神明之一。”又云:“开漳圣王,台湾妇孺皆知”,“台湾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