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马良清 《学习导报》2011,(21):30-3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因素。因此,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重视“两型”事业的推进,更须紧紧抓住培养塑造“两型”新人这个根本。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话说“鼠仗人势”大川古来就有"狗仗人势"之说,却不曾听说过"鼠仗人势"。近日读到一篇叫《永某氏之鼠》的古文,为柳宗元老先生所作,说的就是"鼠仗人势"这个事。文章说,永州那个地方有一家人,迷信时曰,忌讳特别多。自己是子年所生,老鼠乃子年之神,于是就特别...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铜梁县,传统养殖业在引入现代科技这个“新板眼”加以改造后,取得了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6.
黄梦其 《党课》2012,(17):60-62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头等大事应是做好“人”字文章。  相似文献   

7.
说“代沟”     
“代沟”,这是近几年来在一些人当中(主要是一些青年人)流行的说法。何谓“代沟”?就是说在两代人之间,有着一条沟。有没有这么一条沟,如何看待所谓的“代沟”,曾想就此写篇文章,可惜未能如愿。物换星移,又是一年春草绿,心想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最近接触了一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在观念上并未解决,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类似“沟”的东西,仍然有必要发点议论,因而不揣冒昧,拿起笔来。  相似文献   

8.
“人”字的结构十分简单 ,只有一撇一捺。但假如我们认真去思考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并会受到很多启示。“人”是个象形字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 ,就把它写成了一个直立的人。这就意味着是人就要站得正 ,立得稳 ,昂首挺胸 ,巍然屹立。东倒西歪不像人 ,倒下了便不是人。《现代汉语词典》里给“人”下的定义是 :“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再看看那个“人”字 ,不正像一个拿着锄头锄地的人吗?这就意味着人的一生应该是劳动的一生 ,奋斗的一生。谁不愿去劳动 ,谁就摘不到丰收的硕果 ;谁不肯去奋斗…  相似文献   

9.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特别是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旧中国多讲“政声人去后”,因为爱国爱民的屈原等忠臣,众多改革家大都不得善终。改革家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江陵人),死后被抄家、掘坟暴尸便是一例。人去,讲的是为官者某时离开某地后的政声,更多讲的是人死“盖棺定论”后。少讲或者不讲“政声人在时”。这似乎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法国人乃至欧洲敢为打胜仗的活人建凯旋门,而中国少有。  相似文献   

11.
西关村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西北角,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60户366人,其中党员18人。作为巴彦浩特城中村,这里曾是全盟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领头村”。然而近年来,由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这个村不仅没有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反而呈现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各类矛盾不断凸显、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的“颓势”。  相似文献   

12.
赵谦  车凤 《前线》2014,(3):106-111
说到“忠”字,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在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是“忠臣”、“忠诚”、“忠孝之人”,这就是很高的褒奖了。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忠”和“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对长辈尽孝,对君王、国家尽忠,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3.
“九五”是万县市腾飞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对实现“九五”乃至实现2010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作。工作千头万绪,抓住了人就有头有绪;工作千难万难,用好了人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做好“人”这篇大文章,是组织部门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要聚精会神抓好七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发表陈志尚、任青的文章指出,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应该弄清楚“人”和“本”的基本含义。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也就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120年前,亚当·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如今,贝尔发明的电话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但拿起电话的人们不一定都知道贝尔,同样,人们也不一定都知道工作在电信传输岗位上的“传输人”。 吉林省电信传输局担负着省内国家长途通信网的维护和管理任务,以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机动通信四种现代化的传输手段,构成了吉林省的电信网,满足着全省党政军机关、国民经济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通信需要。在这个大家庭里,涌现出了一簇簇精神文明的浪花儿,让人真正认识了“传输人”,更让人敬佩“传输人”、热爱“传输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譬如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等,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发表署名文章《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提出“必须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年轻干部要真正成长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的“后继之人”,就要在基层一线研磨“忠诚”的底色,保持“干净”的原色,展现“担当”的本色,在百年新征程中为党和人民绘出一幅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18.
梁柱 《党员文摘》2008,(3):12-12
“官国”(“官国”传统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官僚享有超越法律的种种特权——本刊注)的特权思想在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等“官围”遗产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支部生活》2008,(9):48-49
在武清区104国道旁,有一个不大却挺富裕的村叫西柳行,在这个小村庄里流传着一位党员的动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被称为“憨人”张凯。  相似文献   

20.
赵思敬 《前线》2009,(6):59-61
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80周年之际,我国科学家利用古人类研究领域采用的铝铍埋藏测年法,对遗址的石英质样本进行测定,得出“北京人”距今已有77万年的结论。这个结论比我们熟知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说法,提前了20多万年。可以说,从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中外科学家就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长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北京人”生存密码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