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严感与生俱来,法学领域的尊严概念表明每一个人都是"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的主体,维护人性尊严是宪政民主的基石。我国宪法以人性尊严为基本价值,通过宪法性权利加以具体体现,对人不附加身份、权势、财富、理性等种种条件,平等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维护人性尊严的义务所在。在宪法性权利维系方面,政治意味浓厚的宪法因其抽象性、不可直接援引性常被诟病,仅凭部门法救济又存在权利真空情形。面对如此尴尬,与其单纯考量宪法适用,不如回归人性尊严视角,重新审视宪法性权利的救济路径,以实现人性尊严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2.
人性尊严是现代宪政理念的价值内核。警察权力是国家行政权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警务活动时依法采取权威性措施和手段的权力,体现着公共行政权力。警察权力的行使极其容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安机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警察权力的行使不能背离人性尊严保障的核心价值追求。警察权力究其内容与精神,应当以保障人性尊严为主轴,其手段与目的之间仍然是以具有暴力性质的强制性措施为必然。是以,民主法治国家中警察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一定的规范与检验,以彰显保障人性尊严的宪法意旨。  相似文献   

3.
沈开举 《人民论坛》2012,(36):18-19
国家荣誉是国家价值选择的载体,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保证国家荣誉制度的权威性、公信力及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守宪政和法治的基本规则,明确国家定位和权力边界,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理清荣誉与政治、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家荣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2,(6):89-89
马岭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12期撰文认为,国家权力也有尊严,但不能高于人的尊严,更不能建立在侵犯人的尊严基础之上。侵犯人的尊严有私人间的个体侵犯、当权者的侵犯、“上位者”的侵犯、多数人的侵犯等等。国家权力直接侵犯或参与侵犯人格尊严往往危害更大,而最严重的侵犯人格尊严多发生在国家权力与民间联手之时。宪法保障人格尊严意味着国家权力不仅不能侵犯人的尊严,还有保障人的尊严之义务。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2,(5):33-33
张正印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12期撰文认为,近期通过网络引起社会轰动的诸案件,其关键皆在于尊严冲突。尊严冲突是导致几乎所有纠纷的基本原因。法律处理尊严冲突  相似文献   

6.
《广东民政》2010,(7):64-64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人拜金是因为贫穷,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富惯了所以不那么爱钱了。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即使在富裕的美国,普通人也必须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而且,我们看到《非诚勿扰》里那些拜金的女嘉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真正的奥妙可能在于金钱对于国人有一些特殊的意义,涉及基本的权利与尊严。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即使是穷人,其基本权利和做人尊严,在法律面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8-48
十八大强调,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同享荣耀共护尊严港人勿负中央厚望》的社评说,共享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与荣耀中,共享荣耀,是成果、也是权利;共享尊严,还要讲责任、付出和承担。  相似文献   

8.
高心满 《人权》2012,(4):32-34
从学术角度而言,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源泉,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学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人的尊严为基本考量的人权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个倡导权利的时代,人的尊严与人权保护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不一样的文化可一样尊重人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豪才 《人权》2011,(6):2-3
第一,增进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构筑人权保障的坚实根基 人的尊严,顾名思义是指人固有的尊贵与威严,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的尊严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人的理性和道德性。从内容上来看,人的尊严包含了对人的价值重要性的概括和认可,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应得到平等对待的要求,反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0.
试述宪法尊严与人大权威张赤平宪法尊严或宪法权威,它是指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尊严主要表现在:第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它任何法律都不得超越宪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同时,宪法还是其它法律的立法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1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深情之言。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民的尊严”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国家领导人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体现出党对各级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孙寿开  解家佳 《云南人大》2009,(3):37-37,39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实施人大监督,是维护国家宪法、法律尊严的必然手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的体现。只有适时开展监督,才能保证国家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乔梁 《乡音》2016,(1):27-27
王彦军是易县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易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未成年刑事检察科科长。多年来,他一直在检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坚决维护国家法律尊严。  相似文献   

14.
卢先明 《湖湘论坛》2009,22(6):37-39
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按照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这构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的基本理据。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帮助弱势群体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学向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洪  韩弘峰 《前沿》2009,(4):160-16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调整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学视野,才能使其获得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保护。权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本质需要的表达,是人权理念的现实化,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以及维护人的尊严的基本使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尊重是法律人文主义的彰显和确证,它立基于现代社会追求和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最基本的人权理念,它是实质正义观念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宣布的治政目标,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之一。此前,温总理已在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首次提出这一愿景,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又阐述了“尊严”的含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被反复强调,其中传达出的崭新国家价值观和执政理念,耐人寻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从胡锦涛总书记的"体面劳动"论,到温家宝总理的"与民尊严"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体面"与"尊严"来认识。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杭州市西湖国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党支部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非公企业中,党支部同样是维护包括董事长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体面”与“尊严”的坚强堡垒。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旨在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和基本尊严之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实现了伟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城乡差距大、权责不清晰、资源配置不优等制约性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1,(6):95-95
向长艳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对传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发展,新闻自由权的权利主体包括新闻媒体和公民。天赋人权是新闻自由的自然权利基础,人性尊严是新闻自由的个体性权利基础,人民主权是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贾红印 《人大建设》2004,(11):14-14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对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群众对人民陪审员有“十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