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分别从限制高消费制度的立法、规范内容、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能对限制高消费理论研究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谭秋桂 《时代法学》2011,9(6):22-28
限制债务人高消费的实质是限制债务人的财产处分权,体现了“债务人所有的财产是全体债权人所有债权的总担保”的民法原则的要求,符合民事执行的权力性、强制性、执行标的所有权权能与所有权的分离性等程序法理,是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维护国家法律制度权威性以及养成社会诚信意识的必然要求。为了充分发挥限制高消费制度的应有功能,确保其实践适应性,应当将限制债务人高消费普适化并构建完善的、可操作的监管机制和制裁机制,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限制债务人高消费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院对某一财产的执行经常会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执行程序中第三人的权利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国法律对执行程序中第三人的权利保护及救济并没有系统的规定,只是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零星规定,造成了司法实践中,透过执行程序侵犯第三人权利的现象非常多见。本文拟从执行程序第三人的范围及法律的现行规定入手,分析法律规定的缺失,并对执行程序中第三人权利的保护做出完善性构想,以期对未来的执行工作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限制消费令”的全称是“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是指一些地方的人民法院为了执行已经生效的债务纠纷判决,帮助债权人追回欠款,决定对那些变着花样赖帐的个人和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的高消费行为进行限制,目的是为了给他们施加法律、社会、舆论压力,敦促他们打消侥幸心理,尽快还清债务,兑现  相似文献   

5.
6.
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程序因缺乏具体细化的流程规定,导致实践中各地操作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应针对实践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司绍寒 《中国司法》2013,(11):68-73
社区矫正是刑事执行的一种方式,执行的实现最重要是依靠程序法予以保障。社区矫正执行的法律规范本身本质上属于执行程序法。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应与诉讼阶段(决定阶段)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程序相区别,审前调查程序是诉讼程序(或决定程序)之一部分,而执行程序始于罪犯被移交至司法行政机关,终于执行完毕,其核心内容就是执行法院判决(或决定)。  相似文献   

8.
傅强 《时代法学》2004,2(6):76-79
为了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一些法院进行"悬赏执行"的改革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应由谁来承担悬赏执行的费用仍存在着争议.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当事人举证责任和法院查证责任的规定,申请执行人没有承担悬赏执行费用的义务,而理应由法院来承担.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推动社会信用机制建设。最大限度保护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鉴于民事案件执行中时有发生的职权滥用、程序不公等现象,加强对民事执行程序的检察监督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立法机关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仍未提及民事执行程序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1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而此交法律的修订中针对“执行难”制定的一些新的规定,为执行程序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无疑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2.
执行难是指法院系统制作的法律文书生效后,有相当大的比例得不到执行,从而无法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法律权威的现象。实践中执行难主要指“四难”,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执行难是实践中长期困扰法院工作人  相似文献   

13.
14.
马巍 《当代审判》2003,(10):44-44
最高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5年2月1日正式实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审理、裁判、适用该规定使债务人借企业改制之机恶意逃债的行为得以有效控制。在执行中能否适用该《规定》,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规定》已明确在审理中适用,这样能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符合法定  相似文献   

15.
依照现行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执行程序中当事人以外的人可以提出的异议种类有:执行行为异议、案外人实体异议①、执行依据异议等三种类型的异议,每一种异议都有不同的审查程序和救济途径。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不同的条文中将执行标的物和执行标的混用,对当事人以外的人分别使用案外人、第三人和利害关系人三种称谓,但又没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之后,案件应当由执行机关管理,还是由申请执行人管理,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没有规定。由此导致案件监管缺失问题突出,对司法公信力和行政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并致使国有财产出现隐性流失。在地方治理层面,检察机关宜对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统一管理,建立健全闭环监督制度机制。在国家治理层面,检察机关应完善行政非诉执行法律制度及司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彭飞 《法人》2014,(9):76-77
正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执行是诉讼的最后一道城墙。为了提高执行效率各级法院和执行法官无时不在创新执行手段,最高人民法院也不断修法立规一对夫妻离婚后,女儿由女方抚养,男方每月支付1500元的抚养费。男方要求女方当面写收条,女方却不想同男方碰面,男方以此为由连续5个月没给抚养费。不得已女方向法院申请  相似文献   

18.
执行程序作为维护法律至上尊严的最后屏障,已无力承载权利人更多冀望,尽快完善此一环节的规范体系,或已成为中国司法改革重要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作了多达110处修改。关于执行程序一编的规定,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旧法)原有条文17个(自第208条——224条),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  相似文献   

20.
郝志红 《法制与社会》2013,(17):148-149
作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重要内容的"催告"制度,现行《行政强制法》将其明确规定为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必经步骤,这一做法符合现代法治国家关于行政行为民主化和合理化的要求,体现了立法者对程序法价值的重视。鉴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催告制度的研究尚为欠缺,本文对催告制度概念、特征、基本内涵、催告瑕疵及其法律救济等问题逐一分析,以期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