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孝亮 《法制与社会》2012,(22):280-281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暴力性犯罪不断频发,其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青少年自毁前程更是让人惋惜.本文从青少年时间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来分析如何更好地预防青少年暴力性犯罪,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袁锦凡 《时代法学》2010,8(5):79-87
性犯罪从根本上损害被害人人格尊严,使被害人难以从创伤中恢复,因此,相当多的国家均对性犯罪被害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方式。而在我国目前,不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还未意识到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迟滞,这对我国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3.
林汇铭 《法制与社会》2011,(10):246-247
同性恋在被社会所慢慢接受的同时,其所引发的同性性犯罪也因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相应的法律问题也渐渐成为刑法学、犯罪学、婚姻法学等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有待完善,同性性犯罪中受害者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我国在同性性犯罪的刑事立法方面存在的空白问题,需要通过修改立法来解决。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同性性犯罪的法律控制,加强对同性恋群体权利的研究和保护。本文以案例作引,从对同性恋的探讨切入,对同性性犯罪及相关案例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老年人性犯罪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种性质恶劣、影响极大的犯罪现象。在调查四川省广安市农村比较突出的老年人性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性犯罪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老年人实施性犯罪是为了满足其性欲,而在实质上,老年人更多是想通过这种犯罪释放他们的"畸形"心理需求,以引起政府、社会、家庭等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对老年人性犯罪的对策应当重在预防,而非打击。  相似文献   

5.
梁辰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246-247
自20世纪中叶门德尔松首次系统地提出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之后,人们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被害人进行援助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鉴于性犯罪的被害人以其特殊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对我国性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望有效地帮助性犯罪被害人尽早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罗宁 《特区法坛》2005,(6):43-46,13
随着妇女介入社会生活的领域扩大,社会伦理观念的进化,女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女性犯罪人数不断上升,且与青少年男性犯罪的质的差异逐渐缩小。据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2003年、2004年的女性犯罪人数,是海南省建省后1989年、1990年女性犯罪人数的14倍。为了进一步研究女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女性犯罪,今年3月、4月,我们海南省女法官协会对海南省仅有的一所女子监狱——海南省凤翔监狱正在服刑的368名女犯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采取逐一询问、登记、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监狱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安排了管教干部参与。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性犯罪率较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较突出的是便是老年人性犯罪.老年人性犯罪是一个社会危害性大,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前,必须全面分析老年人性犯罪的特征及其发生的深层原因,从中找出预防和制止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晓华  潘申明 《法学》2007,(11):110-119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个罪故意、过失等罪过形式的判断标准向无定论。本文从对犯罪结果进行分层着手观察,认为犯罪结果可以分为定罪性犯罪结果和量刑性犯罪结果,其中定罪性犯罪结果是表征个罪具体法益的犯罪结果,行为人对定罪性犯罪结果的故意过失心态,就是个罪的罪过形式。各种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行为人对量刑性犯罪结果的心态非常复杂,常常与行为人对定罪性犯罪结果的主观心态不同。分析各种情形中犯罪构成所要求的行为人对量刑性犯罪结果所持主观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解决结果加重犯、包容犯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与一般刑事犯罪被害人相比,性犯罪被害人在获得社会同情的时候,往往又容易被一般的社会舆论所中伤,其所受到的身心损害既持久又不易恢复;因此,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主要从性犯罪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免受二次受害权、请求赔偿和补偿权出发制定一系列非常细化、有效的规范,以实现对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李拥军 《河北法学》2006,24(7):119-123
受女权运动和性革命的影响,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立法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从而在性犯罪的定位、性犯罪的主体和犯罪对象、"性交"的内涵、犯罪处理机制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通奸为罪的传统日益弱化,乱伦有罪传统获得保留,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正在加强.面对我国当前性立法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借鉴西方立法经验,全面完善我国的性犯罪立法.  相似文献   

11.
性犯罪黑数实质上是已经发生但未纳入官方犯罪统计的性犯罪案件。性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性犯罪被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司法机关方面的原因等几个方面。我们应根据性犯罪黑数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减少、降低性犯罪黑数,完善官方的性犯罪统计资料,为制定有效的打击性犯罪的对策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远煌 《现代法学》2007,29(3):48-54
贪利性犯罪的死刑是现阶段我国在死刑控制问题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理论上有关贪利性犯罪死刑正当性的思考,大多局限于法理或伦理上的一般性思辨,而缺乏从事实层面对“为什么对贪利性犯罪不应当配置死刑”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追问。基于死刑与贪利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特点具有不相容性、死刑与贪利性犯罪的原因具有不匹配性和死刑于贪利性犯罪无任何积极功效的分析,利用死刑与贪利性犯罪作斗争,在反犯罪策略上是一种缺乏事实根据的非理性选择。为此,在立法尚未改变之前,理性控制贪利性犯罪死刑的司法适用,是时代赋予司法者的政治和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3.
孔培 《法制与社会》2014,(12):175-176
教师性犯罪关注度不断升高。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阐述教师和学生个体及其与社会整体环境关系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控制教师对幼年学生性犯罪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原因和各个原因之间的关系。据此制定措施,预防教师对幼年学生性性犯罪和保护幼年学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胡亮 《法制与社会》2012,(13):281-282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案件数及涉案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出现了新的特点,引发犯罪的原因值得深度挖掘.本文从广州市花都区青少年犯罪为切入点,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对现实社会认识尚浅。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因性犯罪被害的现象频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本文拟从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特点出发,结合现实,基于被害人立场,围绕主客观因素分析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原因,为这类潜在被害人提供若干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拟以中医诊断方法为手段,参考暨南大学周国雄制订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型标准,采用脉图客观检测的方法,以性犯罪男犯为研究对象,了解犯罪的体质类型和两尺脉图以探讨性犯罪中医体质辩证.本研究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对101例性犯罪男犯进行体质辩证,偏阳17人,平和80人,偏阴4人.对照41例非性犯罪男犯,偏阳9人,平和27人,偏阴5人.本研究观察到性犯罪男犯的脉图特征,其一是尺脉图主波上1/3宽度在脉动周期中占的相对比值显著大于非性犯罪组,这反映性犯罪组脉道高张力状态维持的相对时间长于非性犯罪组,提示性犯罪犯人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可能高于非性犯罪犯人.其二是左尺脉的降中峡幅值与主波幅值的相对值显著小于非性犯罪犯人的左尺脉,这一特征体现了性犯罪犯人左尺脉象略见滑躁的特征,提示可能与性犯罪犯人“肾与命门”功能的某些亢进有关。性犯罪组两尺脉力随体质由偏阴→平和→偏阳逐渐递增,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反映了脉力随体质分型改变的规律.可在相应的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刘海波 《证据科学》1999,6(4):186-187
本文对深圳市龙岗区公安分局法医室1993年至1998年间所检442例性犯罪活体检验资料进行统计.着重讨论性犯罪案件的发案规律、受害人性别年龄及案情性质构成状况,以供今后开展性犯罪法医活检的全国性研究和本地区同仁实际检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谢彤 《中国监狱学刊》2002,(1):26-28,44
毒品再犯并不一定是累犯,在符合有关规定时,可以假释;暴力性犯罪不完全是以暴力实施的犯罪,不得假释的暴力性犯罪除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5种罪外,还包括内含这5种犯罪的其他犯罪;从合理性的角度考虑,不得假释的罪犯除一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外,还应当包括数罪并罚而决定执行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叶海辉 《法学杂志》2003,24(6):22-24
从对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的现实需要看,恐怖主义的犯罪客体具体划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二者各有自己的内容与特点。在防范恐怖主义犯罪过程中应采取“虚”、“实”两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何显兵  廖斌 《法学杂志》2018,(5):112-121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践已普遍实行分级处遇,但还存在分级前过渡期性质不明、分级标准模糊、分级动态调整评估机制不完善、处遇等级之间的差异过小等缺陷。完善分级处遇机制有利于节约社区矫正行刑资源、增强社区矫正的激励性与威慑性、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为此,应当明确分级前过渡期的性质,规范分级评估,完善分级动态调整评估,增强不同处遇等级的差异,对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作出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