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爆发的民族主义浪潮有其深刻的民族思想、社会背景、民族性格和社会基础。“莫斯科即第三罗马”观念、“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是其产生的思想渊源;解体造成的国力衰退和来自西方的压力是引爆的直接导火线;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重性、矛盾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格根源;“新俄罗斯人”、知识分子、军人和军工集团是它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古希腊、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众多帝国的解体均是非主体民族反抗主体民族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造成的.而苏联帝国的解体恰好相反,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联邦共和国带头谋求独立造成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民族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决定民族命运,分析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特征,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索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3.
(1997年5一6月)前苏联东欧东欧难效塑前苏联学不来中国改革模式齐鲁摘俄学者沃洛布耶夫等谈十月革命研究中的新观点孙凌齐编写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郑异凡苏联知识分子问题与布哈林的“奇谈怪论”郑异凡经济研究资料国外理论动态国外理论动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东欧中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97 .5期97 .17期97 .17期97 .2期原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剧变的原因探析田春生苏联剧变原因研究之进展情况陆南泉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的特殊地位与“俄罗斯中心论”张建华、李朋97 .3期97 .3期97 .3期独联体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西方化-东方化"、"分-合-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人问题是原苏联国家最重要的民族问题,因其矛盾的尖锐性、在原苏联国家存在的广泛性以及对地区政治影响的严重性而倍受学界关注.本文明确俄罗斯人问题的涵义,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个方面综述俄罗斯人问题研究,并分别对俄罗斯学者、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给予扼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91个民族,在当前整个世界处于民族关系复杂、民族问题普遍存在、民族因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氛围之下,民族关系相对紧张,民族矛盾较为突出.不管边疆地区还是首都地区,饿民族关系现状都不容乐观.俄罗斯需要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民族文化自治,满足民族平等需要,理解、培养尊重他民族的法律意识,进一步落实迁徙自由权并使其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前,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主义方兴未艾。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起来。本文从地理因素、历史文化以及民族自豪感等角度来分析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原苏联130多个民族虽曾断断续续地同处于一个大家庭达数百年之久,但从来没有真正和睦、融洽地相处过。苏联解体,有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切民族间的恩怨嫌隙都暴发无遗,致使有关国家内部局势动荡,矛盾冲突频发,有关国家之间相互成仇、干戈相向。冷战后原苏联地区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集中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该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纷争和矛盾。就近年的情况看,该地区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俄罗斯人的地位问题,俄罗斯人与非俄罗斯人之间,非俄罗斯人相互间的冲突问题以及俄罗斯的反应及其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后冷战时代的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所引发的民族问题中,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联邦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问题;第二,从联邦主体层面来讲,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问题。从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的宪政结构与联邦化的制度实践来看,俄罗斯先是采用协商性的联邦制,而后到普京时期又辅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进程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如何表述俄罗斯问题的时候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之于中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迷思,这个迷思全方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影响力至今不绝.我们需要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其中,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在无法直接触碰苏俄、不了解苏俄的情形下,却满怀热情地去认同或拒绝经由苏维埃所确认的那个俄国,不经学术研究和学理性判断,把原本是在国际反资本主义浪潮下获得成功的苏俄革命这一地域性现象,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规律.1950年代以后,知识界依据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把"解冻"以降的苏联变革理解为背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国际共运的失败.相应的,知识界这种缺乏现代民族国家考量的意见,又成为党政和社会理解苏俄问题的理论根据,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20世纪末.反思这些历史性表述,对中国在21世纪提升认识俄罗斯问题的水平、建构恰当的中俄关系,既有历史的警示作用,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9,108(4):345-353
  相似文献   

12.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9,108(2):109-115
  相似文献   

13.
The expulsion from Latin America of immigrants from axis countr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s an important but little‐studied episod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role of the US, and in particular that of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in their removal has largely disappeared from historical mem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FBI advanced US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in the process harmed vulnerable people who were subject to these expulsions.  相似文献   

14.
15.
Although Pakistan was created as a homeland for South Asia's Muslims, religious freedom was one of its founding principles. Seventy years later, Pakistan is better known for religious extremism and the persecution of Muslim and non-Muslim religious minorities. Pakistan's blasphemy law is a state-sanctioned tool of religious oppression used to target members of minority faith communities whether Ahmadiya, Christian, Hindu, or Shiite, as well as Sunnis who criticize the la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lasphemy law and other laws that have led to the state of religious oppression in Pakistan.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healing practices among the rural inhabitants of Tucumán in the opening q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rough a reading of the 1921 National Folklore Survey. It argues that popular medical practices, referred to as curanderismos (popular healing), continued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t only as cultural practice of the popular classes but as necessity due to limited investments in public health in the rural regions on the part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7.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s triumph in Brazil's 2002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s construed in terms of a promise of radical change against the holders of the status quo .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 fact a more subtle political game was a stake in the election, a contest over the meaning and limits of change itself. The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various players – Lula da Silva, outgoing president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and the PSDB'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José Serra – invoked and iterated a discourse of change to define and redefine the political dividing lines that marked out the electoral dispute and attempted to set or fix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是情境性前后矛盾的重复出现,即立场的不对称变化以及与参与政策形成巨大反差的行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外交政策行为突出表现在2008年俄格冲突、北约东扩和美国计划在西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过程中。传统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以行为体为中心,都假设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不是易变的,所以对俄罗斯这种让人困惑的外交政策行为时缺乏解释力。外交政策受到行为体对世界的主观解读和情绪的影响。俄罗斯不被西方尊重的感觉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俄罗斯的"愤怒"是不被尊重的感觉导致的情绪化判断,是为了显示自身的重要性而非起破坏作用。分析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主观性因素,为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分析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8,107(3):273-277
  相似文献   

20.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8,107(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