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鼓楼对歌     
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各式分明。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人对唱;如果客人来的是男歌队,主人则以女歌队与客人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有男歌队和女歌队,则客人的女歌队优先在鼓楼与主人男歌队对歌,客人的男歌队则在另外的地方与主人的女歌队对歌。鼓楼对的主干是唱大歌,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客人一到寨,主人先让客人到鼓楼里坐下,客主双方以歌互致问候。主人唱的内容是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一路辛苦了,村寨条件有限请多包涵等等礼谦之词;客人则…  相似文献   

2.
到过侗乡的人,往往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而梅林乡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的家乡,这里的男女老少,无论孩童还是老妇,开口能歌,因此梅林乡曾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艺术之乡”的称号。鸡年春节,这里的村村寨寨热闹非凡,笙歌阵阵,欢歌笑语,一派欢乐祥和的好景象——侗族踩歌堂侗族踩歌堂是侗族人民沿习千百年的传统大型文化活动,参加对象是村里所有未婚的女孩子和中青年男子(男子允许已婚),活动主场所在鼓楼坪,活动形式是大家穿起节日盛装,服装不单是男女有别,而且年龄亦有别,然后按男女老少不同的年龄段排好队。首先是入场式,就像  相似文献   

3.
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有很多民族,却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侗族便是这样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用唱歌的方式记录历史,装点生活。凡有鼓楼处,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楼和侗歌的地方,则少不了牛腿琴。侗族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老人们唱叙事歌时用牛腿琴配乐,姑娘们唱琵琶歌时怀揣着侗家琵琶起舞,这曾经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天籁般的旋律滋养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乐乐师和隐在侗寨的乐器工匠们,则用自己的手艺做"嫁衣",默默地  相似文献   

4.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鼓楼建筑艺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对鼓楼文化的研究,已经不仅仅限于侗民族内部或国内同行,国外学者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凡到侗乡观光游览或考察的国内外旅游者,参观侗族鼓楼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彝族三道酒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  相似文献   

6.
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定势是鼓楼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侗族鼓楼产生及发展时代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鼓楼作为侗族富有特征的历史文化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近几年来研究侗族鼓楼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在人们正在大力开展侗族鼓楼研究的同时,探讨一下侗族鼓楼产生及发展的时代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不少人已作了有益的探讨,但结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就以侗族鼓楼产生的时代来说吧,按照这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要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是必不可少的,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迎客敬酒歌,便是布依族文化中的一股清泉。它世世代代长流不息,清澈悠远,影映出布依人民的纯美心灵。布依族十分好客,常言:“家中不招宾,出门无主人”。来了客人认为是被人“瞧得起”,十分高兴。特别是生客,无论到哪家,都喜欢同你共餐。“客来歌相迎,席上歌敬客。”客人来时,主人热情地唱起《迎客歌》:远方的客人/尊敬的客人哎/上面一排有三十户人家/下面一排还有五十家好房子/你一家也不进/直接来我家/直接来我家/我家穷/吃…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与侗族的社会发展、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承载体。无论从功能方面还是作用方面侗族大歌都是流行音乐代替不了的。所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育人等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侗族鼓楼文化研讨会于1988年9月底在广西的三江、龙胜召开。出席会议的90多位代表中,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与会者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围绕弘杨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着重就如何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侗族文化的总体把握,开展宏观研究,在深化鼓楼文化研究的同时,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大文化领域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选用外,木期刊用以下两篇,以推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梦宇 《前沿》2011,(22):128-130
以"鼓楼、大歌、风雨桥"为文化标志的侗族,拥有300万人口,是我国人口数居第十二位的民族。侗族文化是我国原生性保存较好的文化之一,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时俱进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着手,政府、民间、传承人多方面努力,侗族文化将能够得以良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侗族是一个具有近两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和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一样,侗族人民在其有史以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创造了多样性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在侗族纷繁的文化百花园中,除了人们将会用之不竭的物质文化之外,还盛开着令人惊叹和陶醉的朵朵精神文化之花。例如,侗族大歌在1986年国际巴黎艺术节演出,振撼国际音坛,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媒体评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艺术节执行主席格尔维特高度评价侗族大歌是“这样纯正和如此闪光的音乐艺术,在世界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全世界人民也会喜欢它!”在侗族众多的优秀器乐中,玉屏箫笛可算为皎皎者。它的造型精致,音质优美,表现力强。雌雄箫笛各具特色,合奏时娓娓动听,柔润含蓄,浑厚洪亮,高昂奔放,调律和谐,情韵盎然。民间早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诗句来赞誉玉屏箫笛古今中外远传怀情的美德。1913年和1915午先后获得伦敦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和旧金山万国巴拿马赛的银质、金质奖章。近年来远销国内外,深受世人偿识与亲睐。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群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5.
侗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宏富优美,深为民众喜爱,亦颇受大方之家的称赏;然而,侗族的文艺思想却少有人研究。为了挖掘和宏扬民族文化,笔者略具一文,以飨读者。 侗族有首“老人歌” 这样唱道:“我们留恋年轻的时代,我们羡慕你们的青春,年老了也要唱歌哟,一直唱到尸骨变成灰烬。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这首歌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审美特质。所以,“歌养心”说,是侗族文艺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概括说明了文艺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人进行社交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进行,又有“坐夜”之称。在侗乡,因为姑娘们白天生产劳动在一起,晚上做女工的时候也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组织,再后来发展为歌队。她们晚上集中的地方叫歌堂(又因夜晚有月光而称月堂),也是小伙子来娱乐交谊的场所,是青年人社交的固定地方。歌堂一般设在房子的楼下,楼上的火堂,或者楼上的走廊,也有另外专门在空地里修建的歌堂。晚饭后,姑娘们陆续集中到歌堂来,边做女工、边在等待小伙子的来访。稍后,小伙子也三个一群、五个一…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成为民族的传统风尚;人们都以会唱歌为荣,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是人们所敬佩。勤劳、勇敢、智慧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天下侗寨·坐夜三江》经过3个月的休整和提升,于3月6日恢复演出。演出通过侗族大歌、喊姑娘、闹姑娘、坐姑娘、姑娘节、多耶团圆6个篇章及鼓楼、桥、吊脚楼的舞台变化,全景式再现集侗族婚恋、劳作、歌舞、  相似文献   

19.
秦越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33-139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群体性观念认知和集体文化意识。在侗族历史上,鼓楼以其强大的精神涵化力量,在族群内部实施着政治、经济、教育、公共娱乐等社会职能。新时期,多媒体环境赋予鼓楼新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侗族的文化符号,鼓楼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特质,发挥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传播功能。当今新经济形式下,民族地区旅游地文化重构、文化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文化价值的保存增值等,无不需要鼓楼符号的价值外显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姚老庚 《当代广西》2009,(19):53-53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是侗族艺术宫殿里的明珠,在世界民族建筑的艺术宫殿中独树一帜。通过鼓楼文化的繁衍生息,艺术力量的延伸覆盖,侗族人民的凝聚力日益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