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同母同源,曾经兄弟阋墙,至今悲欢离合。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关系的发展历程,既有曲折也有坦途,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当今处理两党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在国家利益方面坚持求同存异;其基本经验是:发展两党关系,必须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注意策略方法;必须既要超越意识形态,又要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既要正视历史事实,又要放眼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从反帝反封建的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开始了两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他们并肩战斗,领导民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然而,革命尚未成功,统一战线内部就掀起一股反共浪潮。合作代之以分裂,昔日的同志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一变化,对以后两党关系以及中国革命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试对两党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危害进行深入地论述,总结经验教训,以求探索过去,面向未来。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经常发生微妙的变化,而《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党报,对这种变化经常发表自己的政见与主张,而其中对国统区工农女性形象的描述与反映,也无不是对这种两党关系细微变化诠释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与台联党是现阶段台湾政坛两大阵营之一———泛绿阵营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党关系决定泛绿阵营的兴衰走向 ,关系台湾政党格局。台联党的成立有利于民进党摆脱执政困境 ,囊括了台独基本教义派势力 ,瓜分了民进党原本部分支持基础。现阶段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态势是既合作又竞争 ,既相互支持 ,又相互区隔和制约 ,台联党是陈水扁争取 2 0 0 4年大选连任必须借助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民进党与台联党关系的实质的主要方面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相互依靠 ,是李登辉与陈水扁关系的体现。今后一个时期 ,两党关系将随着政治主张的差异的冲突、李扁关系的变化 ,以及台联党实力的下降及社会基础的削弱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4月,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来访。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在北京举行会谈,会后发表新闻公报,其中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国共两党迈出的这历史性一步,是两党关系史上的大事,揭开了两党关系新的一页,奠定了国共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3)
<正>1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福建平潭出席了海峡两岸农渔业交流座谈会。会后,张志军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被问及对1月19日朱立伦正式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一事看法时,张志军表示,国共两党的交往不会停止。张志军指出,两党关系从2005年连战"破冰之旅"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局面。去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之  相似文献   

7.
徐葵 《同舟共进》2015,(3):51-53
1989年5月,时任苏联总统和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前来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5月16日与邓小平在北京进行了历史性会谈,这次会谈使破裂多年的中苏两国和两党关系恢复了正常。自此以后,两国关系包括自1989年5月至苏联解体前的中苏关系和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一直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震荡,大搏斗和大变化,历史进程迂回曲折。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先后唱主角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更是历史研究的重点。正是这两党关系和地位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命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两党曾两度合作,两度内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民党的力量大于共产党。1947年历史出现  相似文献   

9.
由资深记者、著名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李立所著的大型纪实文学《目击台海风云》一书中首次披露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台的不同决策。书中还透露了周恩来秘密会晤沟通两党关系的经过。总理要视察珠江口据原南海舰队司令员吴瑞林回忆:1963年底,海军通知他和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前往北京, 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时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同志突然到他的房间。罗青长说:“我来向你传达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左翼政党共产党,以及具有新左翼政党显著特点的新兴政党左翼集团,是当前葡萄牙政治舞台上两支重要的左翼激进力量。两党发展历程迥然相异,理论政策也存在显著差别。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战略策略,决定了两党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也直接影响着两党关系的演进。由于激进左翼政党不能形成有效合力,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两党更大政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葡现实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2005年4月29日,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推动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确定了国共两党的共同政治基础,提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蓝图。"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代表两岸人民争取和平发展的最大利益和深切心愿。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执政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10)
<正>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两岸关系路应该如何走,是摆在两岸所有政党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攸关亿万民众福祉,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画两党关系发展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5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对朱立伦率团来大陆访问表示欢迎。他表示,10年前,在两岸关系剧烈动荡之时,国共两党为了两岸  相似文献   

13.
1950年初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 2 0世纪 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 60年代的彻底破裂 ,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 ,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国之初,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抗法战争还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法军占领了城市、交通要道、沿海港口,蚕食分割越南共产党领导的抗法根据地,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正处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共中央根据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的请求,做出了援越的重大决策。先派罗贵波为党中央联络代表,赴越沟通两党关系,调查了解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中央确定对越南帮助的方针和计划。接着派以韦国清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越方训练、武装部队和作战,后又派陈赓代表  相似文献   

15.
苏南冲突爆发前,中共在"联苏反帝"政策下,与南共进行了友好的学习;苏南冲突爆发后,中共虽搁置两国建交,但是在国家间却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随着苏南关系的缓和,中南两国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共在维护社会阵营团结的前提下,坚持将意识形态分歧与国家利益分开,将两党关系与两国关系分开,在外交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等特点,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6.
《统一论坛》2005,(3):35-37
2005年4月29日和5月12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先后与应邀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举行正式会谈,分别就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并在会谈后分别发表了反映会谈成果的“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实现了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首次历史性会谈和两岸党际交流,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海外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纷纷举办活动或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和支持这一维护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举措。亚洲2005年4月30日,泰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桂雄表示:从连战主席所到之…  相似文献   

17.
胡哗 《人民论坛》2014,(9):236-238
苏南冲突爆发前,中共在“联苏反帝”政策下,与南共进行了友好的学习;苏南冲突爆发后,中共虽搁置两国建交,但是在国家间却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随着苏南关系的缓和,中南两国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共在维护社会阵营团结的前提下,坚持将意识形态分歧与国家利益分开,将两党关系与两国关系分开,在外交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等特点,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8.
中苏两党之所以会在国际共运内部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并造成国际共运的分裂,说明旧的国际共运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同时,中苏论战主要是以意识形态争论的方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分歧本身也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待分歧的态度问题,二是分歧本身的是非问题。对前一个问题,苏共错误地对待分歧和处理分歧,即超出意识形态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使中共没有后退的余地,被迫与其论战;对后一个问题,没有一方是完全正确的,双方都犯了错误。所以,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从中苏两党关系来看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从争论的内容来看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武汉抗战时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两党关系最融洽的时期,双方在军事、政治、社会等领域都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和互动;在民众动员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合作的根基源于两党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逐渐弥合了分歧,国民党相应地调整了民众动员政策。武汉会战前夕,国共双方协同进行民众动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及其第三厅得以组设。会战期间,双方共同推动民众动员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国共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共双方的努力,使得武汉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取得很大成效,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民众动员为我们观察战时国共关系特别是武汉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大陆角度看国共平台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共平台建立六年来,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民党执政后,官方授权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平台得到恢复,国共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受到在野的民进党及一些社会舆论的质疑。本文特从中国大陆的角度,从论述与实践两个面向对国共平台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平台在两党关系的特殊背景下,为两岸人民搭起一座沟通、理解与互动的桥梁,为两岸关系从对立走向和平、从内耗走向合作发展双赢,起了奠基、引导、调节和保障的作用。中国大陆始终高度重视国共平台的作用,不因国民党在野或执政而有所改变。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国共平台与两会平台"相辅相成,同时发挥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平台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必将继续担当"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中流砥柱"的大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