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圣战萨拉菲主义”的一部分,了解“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需要探究其与圣战萨拉菲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大量宗教内容,学界在此问题上的讨论略显不足。“伊斯兰国”在继承圣战萨拉菲思想的认知与行动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伊斯兰思想,展现出了自身特色,但并未在神学上展示出重大创新。就其产生的国际动员能力以及网络影响力而言,“伊斯兰国”取得了相当成功。但其退出“基地”组织、挑战“基地”组织恐怖主义领导者地位的做法,显现了各恐怖组织之间的矛盾。“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可能引发其他恐怖组织的模仿,激发各组织间的竞争,进而使整个萨拉菲恐怖主义陷入派系斗争或过于极端,从而削弱萨拉菲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安高乐 《东南亚》2015,(1):101-105,110
伊拉克和叙利亚主要逊尼派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建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组织恣意猖獗,吸引国外青年热捧并加入该组织。毫不例外,印度也受伊斯兰国宣传攻势的影响,部分印度穆斯林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伊斯兰国实施的恐怖活动危及到印度侨民的安全,该组织夺占油田和破坏输油管道的行为影响印度的经济,它所宣称的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北部地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印度除了积极撤离侨民外,还采取了与中东国家建立广泛的情报交换系统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国外线扩张,既为叙伊主战场危局所迫,又系其自身战略进取,形成了多方向、大跨域的溢出效应和战略影响,并触发国际恐怖主义分化重组和方略调整。就主战场危局而言,主要表现为战役战术回旋空间被大幅压缩,基层指挥员大量阵亡,财政状况恶化,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以及拉卡、摩苏尔被围困等。但反观伊斯兰国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斗争目标,其外线扩张又属于主动和积极的战略进取。从外线扩张的范围看,伊斯兰国主要在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展开活动,但其影响已超越了上述地理区域。从效应看,外线扩张不但支援了巴格达迪率主力在叙伊战场的搏杀,还搅动北非、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中亚、欧洲几无宁日。由于催生伊斯兰国现象诸因将长期存在,故伊斯兰国短期内恐难被消灭,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宛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76-107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建构和输出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不仅催生了“伊斯兰国”组织,并最终实现了其“领土”形式。在内容上,“伊斯兰国”汲取了之前政治伊斯兰的理论建构成果,并在“圣战”组织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复归的“哈里发国”和暴恐化的“圣战”两大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伊斯兰国”还对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进行了激进化实践。在复归的“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试图通过宣示权力和荣耀来奠定其合法性基础,并以此来操弄族群身份认同,以吸引更多支持者;在暴恐化的“圣战”方面,“伊斯兰国”致力于对暴力进行形塑和展示,推动“暴力仪式观”的传播,从而造成了新恐怖的弥散;此外,“伊斯兰国”还试图通过篡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方式来建构复归的“哈里发国”同暴恐化的“圣战”之间的联系。在“伊斯兰国”遭遇地面战场的失利之后,这些意识形态及其实践会为其续命。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伊斯兰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雷 《亚非纵横》2014,(6):1-14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中东政局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中东政治版图、地区秩序呈现了重组的趋势;引发了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总体来看,中东政局未来走向存在较大变数,但就当前情况来讲,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发挥何种作用、中东地区大国发挥何种影响,以及“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能否受到有效压制将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联 《亚非纵横》2015,(1):1-10,121,125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在席卷南亚之际,也多维度地影响了该地区恐怖主义的当前发展与未来趋向。本文认为,疫情以扩大社会矛盾、变革政府权力基础、催化恐怖主义新模式三种方式影响了恐怖主义的发展。在疫情背景下,南亚的恐怖主义活动整体缓和,但国别情况有所差异。与此同时,南亚恐怖主义呈现出利用互联网平台掀起激进化浪潮、与政府争夺合法性空间、利用阴谋论开展信息战等特征。未来,被疫情压抑的很多恐怖活动有可能在后疫情时代出现报复式增长,南亚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将可能上升,“独狼”式袭击和生物恐怖主义将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上半年,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的袭击活动愈演愈烈,使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切。6月8日,北约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近期向阿富汗增兵以对付塔利班武装。作为中国的近邻,阿富汗境内安全形势恶化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西部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本文考察了当前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的状况,并分析其成因,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阿境内的低烈度冲突仍将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14.
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主权共识支持下的民族国家体系取代了历史上的神权干预,宗教因素自此被排除在现代国家交往的主流议程之外。"伊斯兰国"试图建立伊斯兰国家"哈里发国"是极端伊斯兰化的尝试,在主权认知上颠覆了国际政治传统。"伊斯兰国"的主权观以真主主权为核心特质,但又有别于以往"政教合一"的政权理解模式,即虽使用伊斯兰教的话语体系,但以武力和恐怖主义为实现手段,追求消除现有国家边界、创建"乌玛"乌托邦式的权力未来。"伊斯兰国"目前的状态更接近雏形国家,其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表现在三个方面:边界粘连共生,而在实体疆域层面冲击周边国家的领土安全;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增强其道德和政治影响力;以极端主义为意识形态侵蚀了温和伊斯兰的宗教权威。国际社会目前的主要应对措施集中于从突破疆域桎梏的空袭结合地面攻击以制约当地极端主义。鉴于之前的威胁分析,外部世界值得强化和补充的应对措施包括主导防御性的网络安全战争、帮助该地区重塑符合现代政治标准的世俗权威和提升温和教派领袖的宗教地位,实现有效的合作反恐。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一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国已正式在阿富汗活动,但是阿富汗塔利班反对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扩张。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招募人员、筹措资金、发动恐怖袭击,并与塔利班展开争夺,这些活动主要依靠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本地势力。尽管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展开了相关活动并在2015年达到高潮,但是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仍然是目前伊斯兰国活动的重点区域。此外,由于受到阿富汗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打击,目前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活动区域基本局限于阿富汗的东部地区。未来,伊斯兰国仍将保持在阿富汗的活动,但难以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联军打击“伊斯兰国”战事已进入尾声,然而,地面战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伊斯兰国”思想的消亡。从萨拉菲-吉哈德主义极端意识形态发展脉络框架下考察,“伊斯兰国”在这一思想脉络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塑造了它当前与未来的思想发展方式。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当前反恐战争所面对的“战败者”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其意识形态过去近半个世纪危机式发展赋予了“伊斯兰国”面对失败的独特抵抗能力。“基地”组织在2011年被击溃后的历史也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斯兰国”将很有可能继续在扩大其基本怀旧式叙事、赋予战败以合法性的同时,还将通过“全球恐怖商标”下的“特许经营”模式,将一种“暴力即思想”的恐怖思想内核进一步扩散并升级。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战争,可能刚刚到一个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时候,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9.
阿富汗政治和解进程包括招安与和谈两方面。目前,招安进程已有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各种问题。而和谈进程则步履维艰,前景不容乐观。和谈进程的问题主要是:各方立场严重对立,谈判诚意不足。整体来看,阿政治和解进程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招安与和谈一手硬一手软,严重不平衡;各方内部分歧严重;各方"以攻势促谈判"的策略导致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0.
王世达 《和平与发展》2009,(5):19-22,28
阿富汗战争已持续8年,然而阿富汗的安全形势仍不见好转。阿富汗大选结果即将揭晓,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有望连任。未来的阿富汗,维护稳定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塔利班势力强劲反弹有可能直接威胁新政权,美国继续实施“阿富巴”新战略未必能迅速改善阿富汗战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