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积极推进印度经济制度改革,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季风计划"、"向东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总体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中印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莫迪的经济改革方案为中印两国深化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本研究对莫迪经济发展战略和主要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制约中印两国合作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印经济合作的五方面建议,以推动实现从"龙象之争"迈向"龙象共舞"。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相似文献   

3.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外交活跃进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莫迪主义"。"莫迪主义"是新形势下印度大国崛起的战略,植根于印度传统战略文化,具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莫迪主义"坚持"印度优先"理念,力图发挥地缘政治优势,助推印度发展崛起。三年多来,莫迪政府外交成绩不少,但挑战也很多。当前,中印关系总体稳定向好但复杂因素明显增多。中印应坚持积极看待对方发展,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妥善处理矛盾竞争,在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4.
2017年6—8月间,中印关系出现了近年罕见的危机。印度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进入中国领土,无理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修筑道路,引发双方严重对峙。此次事件是在印方严重误判中方意图的背景下发生的,导致双边关系的严重倒退。目前,中印之间边界争端仍未彻底解决,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还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南亚乃至亚洲地缘政治的某些负面因素不仅没有消解甚至还有加剧的趋势,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引发的潜在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修复严重受损的双边关系,使得民众的情绪趋于冷静;如何管控边界摩擦,消除冲突隐患,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战略碰撞。这对两国的战略定力与战略智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当选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期望凭借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地缘优势,寻求南亚霸权的同时,向东扩展自己的战略利益。基于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的需要,越南成为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的重要战略支持,两国不断推进多渠道的联系与交往,并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加强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尽管印越两国合作是基于战略和安全的现实需要,但由于两国均为中国邻国,且当前两国仍与中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因此在战略上相互借力,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就成为两国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目标,印越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印度"愿景是莫迪本人的施政目标、行动计划和印度崛起的大国战略。莫迪"新印度"愿景重视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内强化政府,对外推行"印度至上"大国外交,为莫迪政府赢得了国内支持,激发经济增长并在国际上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宗教民族主义上升等挑战,特别是受印度国情所限,在加快开放与保护国内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伴随着中印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下阶段中印关系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安全及人文对话,使"龙象共舞"成为中印关系"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印度制造”是印度莫迪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战略,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制造业大国,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让21世纪成为“印度世纪”.莫迪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鼓励创新创业.但受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质量不高、民主政治效率低下等多重因素制约,该战略落实步伐较为缓慢.“印度制造”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和晴雨表.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安全合作与中印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水资源问题在中国与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外交交涉中出现的频度明显提高.水资源既可能成为激化中印两国原有矛盾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加强两国战略合作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9.
宋伟  张旺 《现代国际关系》2024,(1):43-62+136-137
2014年莫迪上台执政以来,印度实施从“东向政策”到“东进政策”的战略调整,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融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莫迪政府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主要依靠: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安全机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联合东南亚国家积极干预南海问题;与美日澳合作加强军事能力和军事存在;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展影响力。印度加强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一是因为印度拥有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二是因为亚太地区是印度将影响力超越南亚次大陆、推进世界大国梦的优先方向。亚太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其优先方向,主要是基于印度周边大国博弈的格局以及印度在亚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基础。由于印度北部陆地安全形势的牵制、印度与主要合作伙伴在对抗中国立场上的不一致,以及印度海军军备本土制造能力难以支撑远洋战略等因素,印度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仍然面临诸多制约。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1962年战争的阴影,长期以来"互信缺失"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5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前夕,由中印两国的智库研究机构——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协调组织两国相关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共商"中印互信合作",围绕两国在双边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语言和媒体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东北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依托地区。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缺失使东北亚安全秩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不仅朝鲜半岛和台海局势仍重兵对峙,两个热点问题呈持续升温之势,而且在大国关系结构性的矛盾之中,冷战意识仍然存在,东北亚安全秩序的构建陷入困境。要走出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必须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合作的共识,推动地区各国重新构建东北亚安全与合作的新理念,构建东北亚地区“多极”主导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曾向红  张少文 《东北亚论坛》2023,(3):111-126+128
自特朗普提出并实施美国的“印太战略”以来,印度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印太”构想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争论到共识的演进过程。当然,印度并非完全认同和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对华政策。相反,莫迪政府推进“印太战略”有着自身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批判地缘政治学为理论视角,旨在考察印度参与“印太战略”的三大诉求,并尝试挖掘印度实施“印太战略”背后的认知与地缘政治想象,并与美国进行比较,以揭示两国差异行动的主要驱动和基本逻辑。通过考察发现,印美在国家角色定位、自我—他者关系和战略区域划分等主要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印度政府和美国政府对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想象分别类似于“W形行动圈”与“半嘴形包围圈”的战略图式;印度追求领导性大国、构建多维身份认知以及经略“印太”海域的战略诉求有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中长期利益。印美两国对于“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想象差异将直接影响各自战略的走向和两国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以来,美印防务合作进入"提质增速"阶段,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得重大突破。美印防务合作的驱动力,既有两国战略对接及商业利益的因素,也是两国对华安全疑虑的折射。未来,美印防务合作将受到各自国内外战略走向、第三方因素及地区热点、已有合作项目成败等因素影响,并在客观上对地区安全局势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印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前行。近些年来,中印两国超越了冷战思维、印度核试危机、中印边界争端等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多重因素,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战略互信不断加深,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中印两国的共识。然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最终实现还要经历较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主要是因为:从地缘安全方面看,边界争端、中国西藏、印度洋战略利益问题将长期困扰着两国关系;从外部因素看,中、印、巴三国关系和美、日、印三国关系也将长期制约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8年以来,印度政府采取多重措施,缓和对华关系,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两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2017年洞朗对峙危机对双边关系的冲击。印度对华政策转向的动因,受到印中关系和印美关系两个层面的影响及其互动。当前,印度对中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在政治和安全上不信任中国,但经济上欣赏中国成就,并认识到对华合作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对美国是猜忌与合作并行——在政治和安全上面临美国的拉拢,但总是抱怨得到的战略回报不够。因此,印度对中国和美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印中关系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是印度能够调整对华政策的基础。今年以来,特朗普加紧推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实践,对印美关系构成冲击并导致印度对美战略疑虑上升,这是印度调整对华政策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旨在搭乘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此摆脱经济和外交困境。莫迪政府上台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进政策”,旨在围绕海洋安全和互联互通议题,扩大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海洋影响力,实现“有声有色”的“印度梦”,这是印度海洋战略的域外延伸,并标志着“东向政策”从低位政治领域向着高位政治领域的迈进。“东进政策”以拓展印度的战略空间和实现印度大国梦为目标,以制定海洋安全战略及拓展海洋安全合作为手段,积极拓展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蓬勃上升的发展态势。东盟历来奉行“大国平衡”战略,随着域外势力介入,其在遵循“平衡战略”的同时,也提升了印度在其伙伴名单中的亲疏层级。对中国而言亟须采取加强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措施,发挥经济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对话与妥善解决,增强中印共识与战略互信,改善中美关系等,以应对印度“东进政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包善良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132-152+163-164
莫迪执政九年来对印度对外战略进行系统塑造与升级,突出表现在布局周边战略环境、树立世界大国形象、引领国际社会发展方向的“莫迪式”新特点。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机会主义等思想指导下,“印度中心观”、权力政治、利益至上等原则主导了印度对外政策。在延续“莫迪主义”理念、推进“莫迪特色”外交、强调对华强硬等政策预期下,自身实力差距、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华政策缺陷等因素,将影响其战略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8.
杨思灵 《东南亚》2012,(3):91-91
由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陈利君等人撰写的《中印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能源安全的视角全面梳理和分析了中印两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以及两国开展能源合作的紧迫性,分析了印度的能源战略与政策,并就如何开展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吴兆礼 《南亚研究季刊》2022,(4):20-38+155-156
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后,印度对华安全困境加剧并显著泛化,开始扩展到中印双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印度对华安全困境泛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其中既有边界争端这一历史性遗留问题的现实影响,有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拉大后印度对华认知变化的推动,也有南亚地区地缘政治与百年变局下大国博弈加剧的作用。以实力对实力是印度应对安全困境的核心路径。为此,印度推进“新印度战略”,强化经济实力与军事能力建设,加大对邻国政策力度,提出“印太海洋倡议”,深化印太框架内与美日澳战略协调,推进“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化和扩大化。可以预判,印度对华安全困境是一种长期现象,这将导致印度对华政策始终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20.
印度人民党近期以绝对优势取得印度新一届大选的胜利,莫迪当选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莫迪政府将继续印度自冷战结束以来致力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的努力,重视与美国、中国及其他主要大国开展外交互动,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并维护印度的战略自主权和外交独立性。印度将寻求在经贸合作、非传统安全、海上安全、"东向政策"等方面推进务实外交。中印关系有望在莫迪任期内保持稳定态势,双方将在国际层面和经贸领域强化合作,但边界争端等双边问题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