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中国改革进入调整深化的关键时期后,总结“十五”改革,展望“十一五”,成为中国前行之必须走过27年,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如何深化的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如何看待“十五”期间的改革?其大体脉络及阶段性特点为何? 下一步改革又将如何推进等,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方瞩目的焦点。就此,《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包括政府决策机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及中央党校的多位资深人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十五”改革的阶段性评析。  相似文献   

2.
第一,从改革发展具体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已经结束了初创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依靠社会公正的规则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在中国的现阶段,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果说改革的初期是以“破除旧体制”为主的话,那么,现在的改革则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如果说中国改革初期得益于某种意义上的“无序”的话,那么,中国现阶段的改革离不开“有序”;如果说改革的初期是以“启动”为主的话,那么,现在的改革则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为主。中国现阶段的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之所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便是…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 2 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邓小平对改革方式选择的正确。世纪之交 ,我们深入学习、系统阐述邓小平的渐进式改革思想 ,对于进一步发掘和丰富邓小平理论 ,尤其是他的改革理论 ,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深化中国的改革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 1世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邓小平的著作中并没有使用过“渐进”改革的概念 ,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 ,要“走一步 ,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要“一步一步来”,等等。这些提法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易杳 《瞭望》1998,(34)
中国保险业正酝酿着新一轮改革。据悉,按照已确定的改革思路,实行了40多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体制将最后消失。三年前组建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将撤销,其直属的寿险、财险、再保险三个子公司,将分别独立成为“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民保险”(财产)、“中国再...  相似文献   

5.
要把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层面的改革和事业改革进行整体推进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起,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进入战略转折期。如果说过去28年中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其他改革的话,“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的论述,则标志着国家改革的重点将转到以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心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1992年初,辽阔的神州大地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大潮。国营企业改革锣鼓喧天,海南、浦东开放号角阵阵。相形之下,被称为“母亲产业”、“温饱产业”的中国农业,显得似乎有些沉寂了。 人们在议论、猜测、关注:是中国农业的改革举措已经走到“尽头”了,还是农业问题已经过关,我们可以悠哉游哉,安步当车了? 以中国改革“排头兵”而自豪的农村改革当然不会止步。6月2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在广州拉开帷幕。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会上郑重宣布:从现在起,我国农业将从过去以追求产品数量增长、满  相似文献   

7.
林晨 《瞭望》1986,(43)
本文提出:如果把改革比作为中国经济“治病”的话,那么,“症状”现在已经摸清,但“病理”并不十分清楚。摸清“病理”正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责任。经济理论的研究,应该面向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从云雾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理论溯源能够有效解释和引领改革,以传统经济学关于土地“有限”供给功能的认知分歧为出发点,从“介入”合理性分析入手,为阐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特征构筑理论基础;实践逻辑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安排,在从“供给管理”到“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范式转向中,揭示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政策方向是更大改革愿景的起点,探讨我国土地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的延续性问题,最终为结构性改革奠定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基础和土地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乡村再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农”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指出了当前人们在思考和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要观念误区,提出了以“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核心的21世纪中国乡村再造的蓝图。  相似文献   

10.
李鹏总理说,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国有经济仍占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加速改革步伐推进企业建制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试点方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也是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模式”,历经初步探索、基本成型、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试点方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试点改革体系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百年来,党创立的试点方法在逻辑前提、动力之源、基本策略、重要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要继续在坚守中国本位的前提下,坚持以改革发展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注重试点改革推进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试点改革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世界会发生普遍的危机?”“什么原因促使中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改革给世界其它地方带来了哪些教益?”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墨西哥至上报记者托夫勒夫妇于去年访华后发表文章,从未来学角度阐述了他们的见解。现摘要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改革为先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按照跨越“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现实社会主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改革伟业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什么要把改革称为“革命”呢?  相似文献   

14.
严:你刚才大会发言,说中国改革的战车陷入了泥潭,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改革遇到了严重困难。但是,中国的改革不是没有出路。现在大家都感到没有出路,都不知道怎么办,这倒成了现在中国的主要问题。温:我对中国的改革现状有三种估计,中国改革正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原地待命,改革如果停下来,会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第二种选择,就是“开倒车”,想从泥潭中退出来,重新寻找出路。当然收权、紧缩也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危险:“辛辛苦苦十来年,一夜回到改革前。”我们已经看到过波兰、捷克退回很多年,又从原点出发,那是很可怕的。我现在正在探讨的是第三种选择,有没有可能朝前走,走出危机,走出泥潭。不要把“深化改革”变成一句空话。我担心现在的调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也可能把“深化改革”全部冲掉。严:危机在什么地方?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混乱,似乎找不到解决办法。人民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对改革的失望会造成某种倒退或停滞。倒退停滞到一定程度,势必会提出新的改革,这个时间如果延长五年、十年,对中国的损害就会非常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场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税制改革自今年5月1日起,我国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营改增”,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全部纳入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庄严承诺将使上千万纳税人因此受惠、放水养鱼的税制大改革,用政府短期税收收入的“减”,换取全社会持续发展势能的“增”.成为我国当前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同时这意味着,迄今已试点四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将于“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收官,营业税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正如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所言,中国税制在世界上第一次将金融服务行业纳入到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推行税制改革的一个样苓,在未来,中国将通过实践,在金融服务行业增值确定等问题上寻求解决方案.而这也有利于建立我国对未来国际税务改革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东京专电 “中国的改革成功将为世界历史增添光辉的一页”,中国的前景充满着光明。这是日中经济贸易中心理事长、日本国际石油公司副总经理木村一三先生,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经济改革作出的评论。 五十年代初期以来,木村先生一直热情地从事日中友好和经贸科技交流活动,非常关心和支持中国的改革。他说,“中国为了发展经济,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一场堪称革命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国正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历来的管理方式,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经济体制符  相似文献   

17.
国家开发银行成为推进政策性银行“一行一策”的改革样本争议不断的政策性银行改革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国将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改革的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改革的中国,“改革”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人人关心改革,人人谈论改革。但是说也奇怪,几个好朋友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我党第一次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改革总体布局,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建章立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抓手,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十六大对25年中国改革中新兴社会阶层的新称谓。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这张“身份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分析,对于我们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方向,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立足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理论由来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党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过,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