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商品化权小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商品化现象日益突出,商品化权就是将能够创造大众消费需求的人物或动物角色、形象、著名作品的名称或片段、广为人知的标志或它们的结合等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权利。本文借鉴了民法中民事权利的基本原理,对商品化、商品化权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商品化权的保护提出了建议,指出了来源于不同领域的商品化权适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思岐 《法制与社会》2010,(12):264-265
大量的法律文学以及法律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有着一定的类型化,本文通过对经典的女性角色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找到在这种类型化的背后存在着的问题:男权规则代替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并就此隔离了女性于法律发生关系。同时,这亦是看到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3.
杨吉 《中国版权》2023,(4):43-48
在同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未获授权而使用原作人物角色的行为普遍存在。由于虚拟角色能够脱离作品而被单独识别,随着其艺术和经济价值日渐凸显,给予其独立版权保护的呼声不断增强,同人作品使用原作虚拟角色的版权界限争议也愈演愈烈。《此间的少年》一案的终审宣判更是将这一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本文认为,版权所要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其客体是以各类法定的作品为主,可以延伸到对于一项作品中的特定人物或角色的保护,甚至还可延伸到特别清晰突出、包含该特定人物或角色特征的物件与其他派生作品。关键在于其中的特定构成部分的描绘是否已经清晰明确到足以脱离了“思想”的范畴而进入“表达”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关于角色的商品化权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槟 《中外法学》1998,(1):127-128
<正> 随着影像媒体的不断进步,作品越来越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逐步为人所周知。而将这些角色的形象以至名称用于商品上或者服务上,往往会强烈地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谋求作品中角色(名称)的商品实用化的权利被称为商品化权。由于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著名的角色,包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常被他人擅自在商业上使用,所以在法律上应当给予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刘晶明 《法学杂志》2012,33(3):160-164
二十一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时代。由于我国动漫产业落后,使得我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时有些无能为力。我们需要通过对动漫角色的法律保护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动漫角色法律保护体系,为中国的动漫产业保驾护航,此举对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学说和判例,参考国内已有研究成果,介绍了商品化权领域中的“角色”、动漫角色与虚构角色的联系,即动漫角色是虚构角色三种类型中的一种以及美国对虚构角色的界定理论,深入讨论动漫角色的配音是否属于动漫角色、动漫角色与真实人物的界限、两个动漫角色界定的问题,并对美国、日本在动漫角色保护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江淮法治》2008,(22):36-36
一般来说,作家创作的功力可分为两种程度:无我境界,以及有我境界。前者笔下的主角个性千变万化,能文亦武,彷佛与作者丝毫无关连,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虚构人物,如创造出郭靖、杨过、韦小宝等角色回迥然相异的中国武侠文学泰斗金庸,正是此类作家;后者所谓的有我,自是指书中处处可见作者的身影,换句话说,主角简直是作者的代言人,柯林·德克斯特便是堪称这类怍家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7.
同人作品在法律意义上可分为演绎类同人和非演绎类同人,前者与原作的关系更为紧密,如未经许可,则侵犯了原作的改编权乃至复制权;后者并非改编作品,故不会侵犯改编权,但对原作有关素材的借用,也可能被认定是对相关表达包括复制权在内的权利的侵害.同人作品虽未侵犯原作著作权,但将原作创作的角色形象、名称等进行商业利用,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权利人可依据商品化权益提出主张.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对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论证为据,认为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切不可混同于真实的生活。但其所描写的人物、行为、思想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必然与真实生活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否则,作品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必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在阶级社会中,作品的思想内容必然会反映作者本人的阶级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略论后续作品的侵权问题易明著作权法中的后续作品,是指承接原作品,并在时空上进行拓展而形成的作品,又可以称拓展作品.后续作品虽然基于原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等,与原作品一脉相承,但却是包含有作者创造性劳动,为新作品.它有两大基本特征:1.对原作品...  相似文献   

10.
简论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区别和联系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边沁首先提出的。边沁认为,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是主权者用以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实施社会控制的直接有效的手段,而后者则是通过确保前者得到有效...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名句言简意赅,蕴含着立身做人、为官珲政的丰富哲理,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值得大家认真品渎、仔细体味。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与新思维——网站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网站(网页)的著作权法律保护网络上的信息不仅包括被“上载”的原有作品,而且包括“网络原创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动画等)。不论是“上载”的还是“原创”的,只要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条件,作者的著作权都应受到保护。法律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并不因作品的载体而不同,因此并无所谓“纸上著作权”和“网上著作权”的区别。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列举的…  相似文献   

13.
陈墨 《判例与研究》2004,(4):F002-F002
韦斯利&#183;纽科姆&#183;霍菲尔德(Wesley Newcomb Hohfeld,1879—1918),美国法学家,奥斯丁之后分析法学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霍菲尔德曾就读于加州大学、哈佛大学,1905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1914年起任教于耶鲁大学法学院。其最重要的作品是1913年发表的论文《司法推理中适用的基本法律概念》。以这篇文章的标题命名的论文集,在其去世以后被反复再版重印至今,是分析法学的重要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14.
卡通角色是否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一直存在争议。日本、美国都通过判例的形式肯定了卡通角色的版权性,对卡通形象的复制、抄袭构成版权侵权。作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要具有独创性,而独创性的判断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即要体现作者的个性,又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还要有成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虞婷婷 《财经法学》2024,(1):161-174
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在保护知名作品元素的顾客吸引力方面存在空白,但对这一空白地带单独赋权的正当性存疑。盗用理论不能证成作品权利人具有应受保护的利益,其依托的劳动财产权学说也过分夸大了赋权的好处。经过赋权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可以发现,不管是激励创作开发还是纠正低效使用,其带来的收益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在著作权之外另行设立商品化权益存在着重复激励以及损害竞争自由的问题,故单独赋权并不合理。对作品元素商品化利用的规制,仍然需要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的共同发力。前者在认定虚拟角色等作品元素的可版权性时门槛不宜过高,否则容易造成反法一般条款的滥用。后者要以禁止混淆误认为核心,重视商品的类似性,但不应要求作品元素事先进行了额外的商品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商品化权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姓名、形象及创作的作品、角色、标志等通过商业性使用而取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的权利。目前我国还未规定独立的商品化权,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对商品化权保护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商品化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视觉可完全感知的静态角色形象系美术作品.以上述美术作品为原型,经过细微修改后运用于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未达到著作权法要求的创造性高度,不构成新的独立作品.动画片中角色内在的品质个性属动画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并非作品.动画片中角色形象的权利归属依具体情形,可分别适用最初创作人享有、创作人与动画片制片者合意确定、依创作参与方之间法律关系确定和推定使用角色形象的动画片著作权人享有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江淮法治》2014,(4):36-36
1月7日,从公安部传来消息:天长市公安局两篇经典案例入选2013年度全国刑侦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侦查学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我国侦查学曾一度建立起较为科学和严谨的一系列方法,为我国古代犯罪的侦查以及对待现代刑事侦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优秀的资料。侦查学在刑事侦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刑事侦查不可或缺的环节。侦查学的不断完善,为我国刑事侦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我国预防犯罪、维护人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创作小说时借鉴他人小说人物名称、情节的现象,从著作权基本含义及其客体、主体、内容方面入手,应用"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公共领域理论"、"利益平衡原则"、"著作权限制"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理,借鉴"角色促销"的概念,并从法理正当性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得出结论:合理地借鉴他人作品的人物名称、情节产生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不构成侵权;但是如果借此在相关公众中产生误认、混淆,以至损害原作者的经济利益或声誉,则具有可罚性,在著作权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