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罗近溪仁学思想与道德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近溪理论以“赤子之心”、“生生”,来诠释儒家的仁,又以心为主宰,身心一致,来论述道德修养。其理论生动、易懂,并能将修养与生活连为一体,丰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加速了儒学融入民间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高慧 《青年论坛》2006,(6):64-66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构建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源除了主张"开眼看世界"之外,也注重主体的道德修养。在知行关系中,魏源非常重视行,并提倡在修身中要谦虚,多为"受攻之玉",少为"攻玉之石"。应淡泊宁静,以"复其心",实现心中之诚。魏源道德修养论在对行的重视以求知的过程中,这个行又同时改造了客观外部世界,重视躬行与儒家的内圣到外王的路线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谦的修养态度以及"复心"的理论,在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中是很有特色的,但也存在时代条件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陈宏建  龚平 《前沿》2005,(11):250-252
本文以探讨人文精神为开端,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尊生重生、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建立理想、独立的人格,最后落脚于挖掘儒家人文精神中的积极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彰显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时的哲学思想核心在中庸思想,杨时中庸思想以天理为超越的形上根据,认为,天命即性即理且完备于物我,而且是涵盖了一切儒家德目的德性之体(也即是诚),成就德性之过程和行为之道则是诚意。他以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对儒家道德作形上思辨,不仅确立了儒家道德的必要性、可为性、自律性,而且由此进发凸显儒家道德修养以诚意为根本。  相似文献   

6.
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儒家伦理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人性善恶的分辨,十分重视人格的道德修养,非常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对预防、减少和遏止犯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几乎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儒家的官德传统和廉政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通过公私义利之辨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对官员提出道德要求,主张公重于私、"义以为上",倡导"以义统利"。官员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官员清廉便能吏治清明,社会稳定。中国的传统行政伦理和官德规范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它的进步作用,当代在进行廉政建设时仍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伦理道德,重提传统行政伦理和儒家传统官德规范在当代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仁义道德,人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仁义道德,人是作为道德主体存在的,做人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背离道德,人就不成其为人,故儒家人格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人格价值观。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中占主流的人格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儒学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的修身教育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儒家的修身教育思想仍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当前,可以借鉴儒家修身思想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做人思想,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修养、“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等,体现了儒家注重个人德性和道德修养的特点。儒家伦理的这种特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人生观价值观的缺陷,培养和塑造人生智慧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们主要讨论了"信",他们从为人立身、与朋友交往、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大学》、《中庸》进一步从信的内在意念去分析"诚",指出了诚意必须明善、明善必须好学这样一条修身之路。儒家的诚信观念主旨在于如何培育诚信主体,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修养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儒家的诚信观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2,(11):42-45
《论语》的德治思想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其基本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构建其基本单元、通过道德教育发挥其调适功能、通过制度伦理维系其有效运行,展现出较为系统的“为政以德”模式,标志着儒家传统伦理政治构想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14.
姚艳霞 《求索》2012,(9):159-160
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继承程朱仁学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使仁学的理论形态更趋完善。从内容上,他以仁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提出博爱尽仁体,从而从天理的高度保证了仁的合理性;指出仁为性善之根源,并强调了仁作为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的和谐统一。在为仁的方法论上,他提出一系列的心地修养功夫,从修道节欲、孝道、存诚持敬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李光地以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将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相结合。其仁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儒家对诚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等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提出的人格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极大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内容。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挖掘先秦儒家理想化人格的塑造思路,为培养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人格提供参考,进而提升全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在其人性善恶论、品级论以及二重性的基础上,通过内在为仁与外在为礼的道德修养过程描述,践行"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的人格模式,实现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监督的弱化.需要加强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促进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处于"神谕论"向"人义论"嬗变的文化语境中,为了有效地宣扬其政治伦理以及道德修养等思想,采取"托古言志"、"以诗言志"、"比德喻志"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诗意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意义生成机制主要体现在按照"以善统真"、"以美促善"原则去导引倾听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修于己".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将夏商周三代以来具有宗教性的职业之“儒”,创造性地转化为“儒家”,赋予了其伦理内涵和道德价值。他构建了以“仁”为核心和“礼”为规范的儒家道德本体论和道德规范论,摆脱了先秦具有宗教性的巫觋文化形态,实现了先秦时期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论的突破。同时,孔子通过求仕、开办私学聚众讲学和整理六经的实践,使得儒家道德理论得以广泛传播,至今仍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