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村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明显增多,已严重干扰了社会治安秩序。本文结合本地实际,认为此类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多因性、多元性、狂燥性、扩张性,其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四大反差。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理、解决好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治安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群体性闹事事件。群体性闹事已成为当前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群体性闹事的表现形式一般有:政治性闹事、亲族性闹事、经济性闹事、娱乐性闹事等。上述四种表现形式的闹事行为人又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突发性,二是野蛮性,三是群体性,四是危害性。对农村群体性闹事的预防和处置,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处置方法。一、综合治理。一是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把保稳定作为各级党政的大事来抓。县、乡、村党政要建立严格的保稳定责任制,对重点地区派出工作组,实行重点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因素使得群体性闹事事件频发,如果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对其处置不当,则会造成更深的社会矛盾,因此,群体性闹事事件的频发给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公安机关处置类似的群体性闹事事件所采取的战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和较大逆转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也随之增加,因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特有的群体为满足某种要求为目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使用集体上访、请愿、非法游行示威、故意堵塞交通等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的手段,向政府施压,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的行为。它已成为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我们洪江区  相似文献   

5.
一、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表现(一)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静坐、上访请愿和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以及罢工、罢课、罢市等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周光华 《工会论坛》2004,10(4):33-34
集体信访是指社会两个以上成员为着某一种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 ,向社会组织、管理者联名写信或集体走访 ,反映同一性质的问题、提出共同要求的群体性信访行为。要研究集体信访的特点 ,积极探索做好集体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党和政府在维护稳定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护人民利益,保障经济和社会顺利、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和趋势一般而言,所谓群体性事件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并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需要,而有意实施的违反社会规范的事件。其主要特征:一是内容上与利益密切相关。大部分群体性事件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如下岗职工为生活保障围堵党政机关,农民为“减负”集体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集体罢工罢课,上访请愿,冲击机关,堵塞交通,以及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群众性闹事事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人民内部矛盾,是公安机关担负起维护稳定的神圣使命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泸州市公安局1986年至  相似文献   

9.
浅谈群体性闹事事件处置中的情报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置群体性闹事事件要充分运用情报。情报运用要抓住群体性闹事事件的特点 ,实现处置群体性闹事事件的工作目的。同时 ,情报运用应针对处置群体性闹事事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术语 ,指的是“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为了对群体性治安事件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 ,有必要对群体性治安事件进行社会学探讨。群体性治安事件是一种适应性社会行动 ,是一类违法的集合行动 ,是可以进行规范的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命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的名称自建国来历经"群众闹事"、"治安事件"、"突发事件"、"紧急治安事件"及"群体性治安事件"等称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我国目前的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以人为本,正确看待这一在社会转型时期激增的现象,正确定义"群体性事件",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自然等条件相关联的。因此 ,处置群体性事件就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职能作用 ,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警务活动方式 ,化解矛盾 ,防止事态扩大 ,同时 ,努力建立长效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一种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偏离行为,危害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类型各异、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从政治的高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防为主,积极搞好预防和处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请愿等群体性闹事事件,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对其处置不当,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处置此类事件时,必须注意有“识”、能“知”、善“疏”、讲“度”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其干扰了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成因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一种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危害十分严重。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类型也各异。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从政治的高度,把握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积极搞好预防和处置工作,以确保政治、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上访,是指三个以上社会成员为着某种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向社会组织、管理者联名写信或集体走访,反映同一性质或类型问题,提出有共性要求的群体信访行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调整,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凸显,特别是因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问题增多,群体性上访一般事先有人串  相似文献   

18.
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成功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既是领导干部思想觉悟、负责精神、政治态度、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一、正确分析和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找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前提和基础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  相似文献   

19.
1992年以来,本市群众为反映拆迁占地安置、劳资福利、城区管理、经济纠纷、干部违法违纪等方面问题集体上访势头较猛,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日趋激烈,越级上访和到重点地区滋事情况突出。特别是一些集体访人员到中南海、市委、市政府堵门闹事,制造影响,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办公秩序,形成局部地区的交通拥堵和治安秩序混乱,成为影响首都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可能损害多种法益。基于对经验素材的分析,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按照行为损害的利益内容不同可分为期待型、谣言型、阻碍型三种,主要可能损害自杀者的人格尊严法益、自杀现场作为"原有功能场所"以及作为"救援场所"的双重公共秩序法益、自杀救援人员的履行职务法益,从法律解释的社会目的方面考虑,不应认定起哄闹事行为损害了自杀者的生命法益。根据损害法益的不同,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有不同的规制路径,该类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42条、第50条,不宜径行适用第26条,即不宜认为该类行为属于"其他寻衅滋事行为",从而适当限缩"口袋法"的适用,使制度发挥更加清晰和精确的法益维护与法律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