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凡设立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国家,大都规定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但是我国的法律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没有规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我国应当对这一权利予以设置,对于人权的保障,诉讼成本的有效节约,诉讼公正的实现,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诉讼中要确保被告人陈述的自愿性和任意性;将被告人自愿作出的有罪答辩作为诉讼主体对程序运作方式和实体权益的选择及处分,给予程序奖励,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同时,上述证明方式的转变,也由被告人陈述的性质所决定。我国刑事诉讼在运用被告人陈述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设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3.
4.
刘权 《公安研究》2013,(9):23-28,68
侦查取证程序是否合法是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容易引起争议的焦点,也是刑事证据合法性三要素的核心。新生效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在法庭审判时由人民检察院承担对证据收集程序的合法性予以证明。取证程序合法性的证明分为两个阶段,侦查、起诉阶段证明的主体是侦查取证机关,审判阶段证明的主体为检察机关。侦查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具体可以通过侦查取证过程中的录音录像、取证人员出庭质证及其他辅助方法证明。宏观层面可以通过建立侦查取证规则、检察指引侦查、完善辩护制度、实现侦羁分离、引入辩诉交易等途径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沉默权。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者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是随着现代人权和民主的发展而被提出的,它最早源于英国,美国首先移植了这一制度,并在宪法中予以确认。二战后,人权保障问题逐渐走向国际化,沉默权制度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确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沉默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不被强迫自证其罪;②有权拒绝陈述;③不应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已的法律推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没有规定沉默权制度(以下把刑事诉讼法简称刑诉法)。相反,我国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我国刑诉法对沉默权没有确认,笔者以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享有沉默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军队战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规定》已于2007年由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立法空白,在新中国军事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奠基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当然,此规定是基于当前军事斗争法律准备的迫切要求应急产生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或者不足。  相似文献   

7.
视听取证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视听技术,可有效固定证据、获取案件线索、还原案件经过,视听资料具有其他证据种类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的普及应用、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不断提升、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视听资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研究视听资料证据效力问题、视听取证常见问题、视听资料适用情况和排除规则、视听取证技术的应用等,可有效推进视听取证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广大执法人员、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社会群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具体运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2012年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保障人权的理念,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证据的客观性及合法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取证作为证明活动的首要环节,其规范与否决定了其证明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能否作为定罪证据予以采用。然而实践中的取证环节并非十分规范,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证据在举证、质证、认证环节的适用。因此,应当在取证环节更加注重规范化,以此促进刑事案件取证过程的科学与规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计算机取证设备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计算机取证设备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从事公安、司法工作和计算机取证技术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听证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我国听证制度发展的现状,并从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听证在刑事诉讼中的存在价值、听证与刑事诉讼的契合性等角度指出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听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刑事诉讼中构建听证的范围、听证的参加人、听证时间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量物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犯罪现象的复杂化向传统的以供述证据为中心的侦查手段提出了挑战,微量物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为实现诉讼过程的公正、及时、准确、高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开展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使案件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在认真学习学术专家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刑事检察工作的实践,分别从刑事证据审查目的和任务、审查评判证据的规则、审查评判证据的要点和方法、运用证据的技巧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浅谈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之观点。  相似文献   

14.
抗辩式刑事庭审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核查证据,法官举证裁量权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证作出判决及提高庭审效率的关键。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法官举证裁量权内容,是刑事诉讼立法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电子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律师法给公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律师介入的提前,口供的弱化,要求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强化对侦查取证工作的规范化指导,建立引导取证工作机制。笔者认为,公诉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基本证据标准、明确范围和内容、把握引导取证的介入方式、加强与侦查机关的工作联系,建立起公诉引导侦查取证的良性工作机制,使引导取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基础和具体制度设计以及检察工作实践对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作一简要论述,在剖析证据开示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证据开示的必要性,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不足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结合检察工作提出开示的方案。为刑事诉讼中辩护职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以实现对抗式的审判方式,达到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证明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证明责任的概念、性质、功能,特别是其在诉讼中分配的认识颇不一致。吸收近年来研究成果,结合无罪推定原则,阐明刑事证明责任的概念,辨析关于我国刑事证明主体的主要观点,明确了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对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和倒置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刑诉法学者一般均认为,刑事诉讼法中的书证(以下简称书证)是以文书(广义)记载的内容作为证据。就此而言,两岸学者对书证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然而在书证的证据效力、外延及书证的形成过程等问题的阐释上,两岸学者几乎完全"分道扬镳"。台湾刑诉法学者另从"证据书类"的角度来认识书证,实际上认为书证是以"文书记载的陈述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这一"内容"来证明该案件事实真实性的证据。内地学者所理解的书证是案件事实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并且是凭其"存在或状态"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理应将之归入物证之列。如果内地学者仍然将其通常所指称的书证,定义为是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这种定义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