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自决权是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一项权利,它大致经历了从理论萌芽到国内政治原则、再到国际政治原则并发展成为国际法律原则和权利等若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自决权的内涵也经历了多重转变。因此梳理民族自决权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不同时期下的内涵加以解读,是研究民族自决权基础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权理论作为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对于民族问题和人权问题的解决以及确立稳定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界对于民族自决权一直颇有争议,对此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与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和把握民族自决权理论。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思想始于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伴随民族主义的产生而出现。本文就民族自决权的时代意义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潘俊武 《当代法学》2012,(5):124-132
民族自决权原则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现实中表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该原则的动态性,加之其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面对动态的民族自决权,我们既要研究如何限制民族自决权,又要研究如何发展民族自决权,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人权发展的状况,抓住民族自决权的本质特性,主动丰富和发展民族自决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斌 《法制与社会》2010,(13):141-142
科索沃宣布独立后,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在内的众多对其予以承认,联合国已就此问题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咨询意见。本文试通过对于科索沃阿族提出基于民族自决选择独立的意见审核,立足于对于民族自决概念、民族范围界定以及民族自决权的适用条件的分析,就其所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族自决原则的主体范围、行使方式、权利内容以及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正因为国际法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内容没有做出系统的规定,才使得一些国家或地区利用民族自决权挑起一国内部或他国的民族纷争和民族矛盾,对国家主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有必要厘清民族自决原则的一些关键问题,以维护现代国家社会的稳定秩序。  相似文献   

7.
魏敏 《中外法学》1991,(3):46-49
<正> 人权,本是国内法的一个概念,是作为一个法律原则和公民权利被规定在有关国家的宪法、民法或其他法律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些国际条约开始出现有关保护少数条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问题大规模地进入国际法的领域.目前,根据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意见,人权既包括个人人权,也包括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等.但是,由于国际人权文书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特别是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民族传统的不同,有关人权的解释和运用,是不同的.再加上一些国家将人权作为推行其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8.
左安磊 《时代法学》2014,12(5):90-107
独立公投作为民族自决原则的重要实践方式,在国家理论与国内法、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实践效果与时代需要等三个方面都有其充分的合法性及理论基础。考察国际法维度上的独立公投全球实践,分析62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87次独立公投,它们在公投时间、公投法律依据、公投结果、国际社会承认、公投国家或地区四个方面,呈现诸多特点。通过对独立公投机制的国际法理论检视,可以得出结论:独立公投的国际法基础应是原主权所有者的同意或违法阻却;民族自决原则下独立公投的行使主体应不限于"民族";独立公投的适用对象不应包括主权归属存在争议之领土;国际社会应当促进独立公投从国际法进入国内法成为一项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9.
范毅 《现代法学》2005,27(3):151-159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里,自决权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有争议的概念。它的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始终在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它的重心也必将随着其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重心转移的过程,既是自决权从外部自决向内部自决回归的过程;也是自决权由以国际法原则为重心转移到以国内法原则为重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决权自身内涵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决权先后主要是独立权、国家主权、人权、发展权、人民主权和自治权。自决权的内涵及其重心转移说明,台湾当局企图分裂国家,搞“独立公投”的所谓“自决”,既违背国际法原则,也违背国内法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0.
东京 《法制与社会》2012,(6):238-239
主体性原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展开的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出发,论述了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贯彻的必要性并为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出现之后,人们开始把视野从主客关系转移到了主体间关系上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飞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往、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将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高度,对于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依据民主、法治、科学原则,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四个角度入手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国社会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续,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小农意识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当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体制、原则、思想意识等统领中国政治领域变革,同时注重政治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姜孟升 《法制与社会》2012,(18):170-172
政治认同作为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政治体制的一种从内到外的主观反映,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如何,特别是作为未来政治力量和社会建设代表的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必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本文紧扣主体与环境两条主线力图以客观的立场、理性的角度来揭示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多元现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建军 《法制与经济》2008,(20):136-137
现阶段中国社会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续,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小农意识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当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体制、原则、思想意识等统领中国政治领域变革,同时注重政治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辽宁贿选案”发生后,该省人大常委会无法正常开会履职。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辽宁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筹备组,代行该省人大常委会的部分职权。这被认为是宪法上的创制性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创制超出了宪法文本,不是宪法解释行为,也不是宪法续造行为,而是宪法建造行为。政治主体在面对宪法僵局时主动实施宪法,建造出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内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内涵,有效解决僵局并发展宪法。这并非孤例。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曾在“总理辞职案”中进行过创制。创制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前提是出现了必须创制的环境、没有可直接适用的宪法规则,方法是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政治选择,形式是发布决定而非立法。创制具有宪法法律界限和合理性界限。政治主体要选择恰当的宪法原则和制度进行创制,所创制的内容要符合比例原则。创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掌握的一种新宪法工具,表明我国宪法实施具有政治主体与宪法互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生态侵权的归责原则是指生态侵权主体实施的侵权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受损害的事实发生后,根据何种标准确认主体的民事责任的原则。生态侵权构成要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侵权的归责原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由个别到整体、由主观到客观、由倾斜到公平的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综合系  相似文献   

18.
自人权的概念产生以来,其内容从第一代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到第二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第三代的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等集体人权不断丰富。与人权的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对应,人权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阶段。目前,一个以国家人权保障机构、区域性人权保障机制以及国际人权保障机制为基础的全球性的立体型人权保护体系正  相似文献   

19.
王江荣 《法制与社会》2012,(34):228-22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成长的不同阶段,接受了层次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主体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的教育内容随主体一起迁入到新的环境中。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载体,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积累的文化通过濡化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文化迁徙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于不同的层次需要优化。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主权在民:源流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在民原则系宪法之首要原则。主权在民原则经历了由国家主权、政治主权、议会主权到人民主权的发展过程。主权在民原则既是近代宪法的逻辑起点,又指导着宪法具体制度的建立。主权在民原则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应当厘清、识别和深刻反思主权在民在宪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