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美国政府诉微软公司的官司至今仍没有结束,信息产业界和理论界有关微软案的激烈争论更是方兴未艾。在本文中笔者将用网络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微软反垄断案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4月 3日 ,美国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滥用垄断地位 ,违反了美国反垄断的法律。 6月 7日 ,杰克逊法官判决 ,要求把微软一分为二。虽然由于微软公司对上述判决提出上诉 ,此案还没有尘埃落地 ,但是 ,透过微软反垄断案 ,我们看到反垄断法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也看到美国政府在维持市场正常竞争和监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体会到法治对市场经济的意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有竞争的市场是高效率地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保证市场的公开性和竞争性 ,可以使社会从这些社会资源中获得最大的价值和利益。从长远…  相似文献   

3.
认识一个真实的“微软”刘红鹰:你老么想到要写《起来,挑战微软霸权》这本书的? 方兴东:我从1997年开始关注IT行业,从那时起也开始关注“微软”。你关注这个行业不关注“微软”是不可能的,它对这一产业的控制能力谁也比不上。1999年3月,“微软”在深圳发布“维纳斯计划”,当时盖茨撂下一句响当当的话,要“以戏剧性的方式使互联网的使用大大增加”,中国企业界对他敬若神明。我针对他们这一行动,发表了《维  相似文献   

4.
6月7日,世人瞩目的微软公司垄断案的“世纪大审判”终见分晓。评论认为,这是“《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10年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可能会改变全球电脑业的面貌,甚至“改写走向21世纪的高技术规则”。但是分析微软似乎成了一个“悖论”,司法部一方未见得是胜者。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个名叫罗斯的美国少年成了互联网上“家喻户晓”的英雄。这位年仅19岁的天才少年开发出一种名为“火狐”的新一代互联网浏览器。目前这种新型浏览器正在向微软IE浏览器“一统天下”的“至尊”地位发起挑战。美国舆论惊呼:微软噩梦由此开始!2004年6月份,一种名为“震荡波”的网络病毒利用微软IE设计上的漏洞,大肆攻击全球网络。美国电脑紧急情况应对小组向政府部门建议停止使用微软的浏览器。恰好此时,一个名为莫芮拉的组织开发的“火狐”浏览器面世。软件专家认为,“火狐”浏览器不仅运行速度更快、用途更广,而且安全性能更高,能够…  相似文献   

6.
统战工作中“地位与作为”的关系.毕竟没有“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那么复杂、深奥。从哲学范畴上讲,“地位与作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两者本应相辅相成,有所作为才能赢得真正的地位、更高的地位.有了适当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以前只是专家、教授和政府官员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学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掀起,经济学与百姓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学开始由“象牙之塔”走向民间大众。从本期起,我们将开设“生活经济学”栏目,旨在以浅显之笔,诉百姓生活日常琐事,析经济学基本原理,进一步探讨经济学与百姓生活的关系,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信来稿,在此表示不尽的谢意。  相似文献   

8.
“美国微软侵权案一审败诉了,我们非常非常激动,微软要为它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要付出代价!”拿着法院的胜诉判决,北京中易中标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易公司”)的诉讼代理人面对镜头,声音哽咽。  相似文献   

9.
熊志海 《理论月刊》2004,(4):100-107
证 据不 是事 实 ,但 证据 与事 实 存在 内在 联 系,即 证 据是 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证 据之 所以 能 够成 为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是 因 为证 据蕴 含 着诉 讼需 要 查 明的 案 件 事 实的 信 息 。 证据 中 的 这 些事 实 信 息 能够 揭 示 证据事 实 ,并由 此 查明 案件 事 实。事 实信 息 既是 证据 存 在的 前提 ,又 是证 据 事实 得以 发 现的 根据 。因 此,诉 讼 证据 其实就 是 蕴含 有案 件 事实 信息 的 信宿 ,也 就是 能够 作 为事 实信 息 载体 的物 和 人。认定 案 件事 实必 须 审查 、判 断其 依据的 证 据,其 原 因就 在于 必 须对 证据 中 的事 实信 息 进行 正 确 的 识别 和 判 断 。这 才 是 审 查、判 断 证据 的 诉 讼 程序 、法律 制 度存 在的 合 理根 据。  相似文献   

10.
一个意义深远的判例能在数十年后仍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让人敬佩那些铸就“铁案”的伟大法官们。《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正是这样一部从经典判例中串接起美国言论自由司法历程。这部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原著的作品,讲述了新闻史上最受瞩目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相似文献   

11.
联邦地区法官杰克逊的宣判对微软公司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微软的市值当前大幅滑坡。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从836亿美元下降到715亿美元,一天之内121亿美元就化为乌有。2000年的初夏是不是微软公司历史上的滑铁卢? 比尔·盖茨显然不这样认为。据悉他已预料到微软会遇到如此困境,所以他早已开始悄悄地调兵遣将进行战略部署。早在今年1月初,当世界刚刚开始从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集团合并的新闻中渐渐清醒过来时,来自微软的消息再次让人们陷入到无所适从之中。1月13日下午,微软董事会主席盖茨宣布辞去…  相似文献   

12.
在“地方法治”与“法治××”的提法逐渐成为官方和学界的时髦话语之际,围绕“地方法治”概念正当与否的分歧亦日益显现。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宪法学、政治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基础;而在实践上,“地方法治”的提出更能够激励制度创新。与此同时,“地方法治”的提法始终位于“法治统一性”理念的涵摄之下,只要全面把握其内涵,便不会有造成所谓“法治割据”之虞。在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问题时,实际充斥着两个悖论,这两个悖论的解决是在实现法治目标设定之下的一个利益衡量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命权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指自然人的生命权,是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一直以来关于法律与道德、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不断挑战法律人的智识,并在法律界引起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以“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为视角,对生命权中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趣味概念     
在分析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时,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削弱政府的权力,减少“官煤勾结”的机会,以免出现矿难中的“政府失灵”;而另一种则呼吁政府应加强对矿业市场的干◎诺斯悖论预,弥补矿主无限追求利益而带来的“市场失灵”。类似矛盾的观点还存于教育、医疗等很多领域。这就是关于国家功能的“诺斯悖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在分析政府(国家)的作用时,提出了一个十分矛盾的观点:“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在公共服务领域,“诺斯悖论”指政府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辰区人民法院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不断加大化解涉诉信访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实行了判后释法答疑、信访听证、领导包案、带案下访、信访联动等工作机制,以“清积案、化新访、控非访”为目标,开展化解信访矛盾攻坚活动,有效遏制了涉诉信访多发重访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马自达 《小康》2006,(4):56-58
2006年,比尔·盖茨以500亿美元再次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位,连续12次排名第一,他的“摇钱树”——微软帝国的“软文化”应该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可谓风波不断。从八掌溪事件到核四风波,从“罢免案”到“释宪案”,加之“绯闻案”、“尹清枫案”等穿插其间,整个台湾政局已被搅得动荡不安。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要数核四风波案,这枚在去年10月引爆的“超级政治核弹”,至今仍在岛内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核四”争议由来已久 电力不足一直是台湾产业发展挥之不去的梦魇。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于70年代相继兴建了3座核能发电厂,核能发电一度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并驾齐驱,占台湾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一。80年代初,台湾当局又提出兴建第四座核能发电厂,…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与知情权作为两项重要的法定权利,受法律保护。当人们在运用这两种权利时,有时会发生冲突,甚至会出现“悖论”现象,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正确处理好这两种权利的关系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是“提篮人”造就了贪官,还是贪官培养了“提篮人”,正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让人难以回答。反腐败切莫轻视了这些“提篮人”,因为他们掌握着贪官们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据调查 ,约 66%的美国公众认为分拆微软的决定是不公正的。那么 ,政府为何甘犯众怒 ,执意要分拆微软呢 ?政府这一干预会成功吗 ?其意义何在 ?一、政府分拆微软的原因在政府看来 ,发迹于 80年代初的微软利用自身的力量 ,以捆绑销售、签订排他性契约等手段 ,打击其它竞争对手 ,已经严重限制和妨碍了竞争 ,阻挠了技术创新 ,触犯了反垄断法 ,所以只有分拆微软 ,才能鼓励竞争 ,促进发明 ,让消费者在市场中得到更好的新选择。实际上 ,政府这一举措并非一时性起 ,在政府看来 ,微软的霸道行径还存在着潜在危险 ,对于整个产业以及国家的长远安全都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