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盛聪 《探索》2007,(1):144-147
荣辱价值认知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的情感认知与体验,是“人心的世界”。荣辱观确立是社会认知导向与主体价值建构的有机统一。国家对个体的荣辱价值灌输与导引,是主体荣辱观确立的前提。荣辱观的主体性、情感性特质,又决定了主体价值建构的重要性;主体价值建构的使命就在于实现荣辱价值的“国家伦理”形态与“个体道德”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科技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实践活动起到了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近代以来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些起令人担忧的科技道德问题。新时期,要以正确荣辱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弘扬高尚的科技道德精神,全面推进科技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冯长元 《新长征》2006,(10):28-29
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标志,在社会成员的道德经验与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一种荣辱观上升为社会普遍的道德观、人生观,它的具体形态和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从而影响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命运。历史经验表明,不同民族和社会文化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的竞争,而且是道德文明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更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蔚成风尚。因此,必须把实践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中心环节,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把“八荣八  相似文献   

5.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把社会强烈关注的道德问题做了透彻的阐述,是个人修身之根本,民族精神之精髓、以德治国之基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思路,体现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它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为人们提供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基本规范,提出了一个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思路。因此,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极其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7.
刘卫琴 《世纪桥》2007,(6):10-11,15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们对荣辱的感受形成动机、意图、目的,通过劝导、裘扬以及自我激励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过羞耻感、罪恶感而阻止人作恶。荣辱观会使个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进行反思,作出正确选择。荣辱感作为道德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作用。荣辱观的产生是以道德主体意识的确立为前提,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千千万万个自觉的道德主体,提高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当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所在、重点所在、成败所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誉观是多重视角的荣辱观,获得荣誉的前提是履行道德义务。荣誉表现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统一;阶级性、历史性、社会性是荣誉所具有的性质;荣誉是个人与社会、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在遵守基本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之上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9.
3月份以来,农一师十二团妇联通过"五个结合"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一是与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体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道德宣传和实践活动,推动荣辱观进家庭。二是与新团场建设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新团场的要求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和体现,也是推进执政能力建设道德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核心和基本原则,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和动力,也为党员干部的选拔、考核、自律设定了基本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即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依据中西哲学对主体、语言和存在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范式和形态:其一是以"存在论悖论"为表征的西方形态;其一是以"言道悖论"为表征的中国形态.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形态充分显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复杂性和全面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徐敏 《党史文苑》2006,(6):56-58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和体现,也是推进执政能力建设道德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核心和基本原则,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和动力,也为党员干部的选拔、考核、自律设定了基本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从理性层面上确定其根本和归宿。加强道德实践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决定,是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及目的决定的。自律与他律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实践,形成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佳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可以说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都有各自不同的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荣辱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英 《求实》2006,(7):15-17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毛泽东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荣辱观的代表和体现。爱国主义是毛泽东荣辱观的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荣辱观的核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毛泽东荣辱观的集中体现;热爱劳动、崇尚科学、诚实守信是毛泽东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毛泽东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种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只有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蔚然成风,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当前,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引向深入的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践行这个环节,通过道德实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贯穿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一要注重抓好重点对象。抓准对象才能事半功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全体公民的普遍要求,需要全社会普遍倡导和全体公民共同奉行。同时,也必须突出重点,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少年…  相似文献   

17.
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体验与实践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观念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是荣辱观教育这种外来的群体雕塑与青少年学生自我雕塑的有机结合,是对荣辱观的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过程。荣辱观具有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的体现,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  相似文献   

18.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个学习领会的过程,又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加强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道德实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从而真正达到知行统一。一、认真学习,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实践是培育道德理念的沃土,也是提升道德水准的根本途径。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人之存在的限度"就是人之存在所不能超越的时空界限。人之存在或者存在着的人是一种现实存在,这就必然规定存在着的人要以一定的具体行为方式或者实践方式来展现这种特定存在状况。人之存在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否定自身的存在过程,要对"人之存在的限度"及其同人之存在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领会,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来表述,就是"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通过这种决裂来实现人的精神解放或者思想解放,因此它更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