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容隐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定一定范围的亲属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而不受处罚。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出现了容隐制度的萌芽及相关法律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提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至汉代,汉宣帝地节四年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特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一诏令首次从人类亲情的本性出发解释容隐制度,是容隐制度形成的标志。至唐朝,…  相似文献   

2.
《论语》乡党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问人不问马"体现出了孔子的重"人"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一时之想,本文试图从殷周之际的思想变化、春秋民本思潮的兴起以及铁器的使用等方面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亲亲相隐     
何进 《江淮法治》2013,(18):37-37
《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致意思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一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指证他的父亲。"孔子听了叶公所说后道:"我们所谓的正直之人,身为父亲的会为儿子掩饰罪恶,身为儿子的也会为父亲隐瞒罪恶。"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案件,也  相似文献   

4.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5.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孔子是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具有自觉和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孔子与卫文子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左右.在秦相吕不韦的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吕氏春秋》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强调君主处静之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道.否则.心受到干扰.就得不到真正的道。《博志》上说:"'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君守》)总之,它认为,道是治国安天下至关重要的东西。得到了它.则一切都好办了。(以上参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然而,吕氏春秋中的道已不同于先秦道家的道了。它…  相似文献   

7.
龙场大彻大悟后,王阳明遂默记《五经》以求相互印证,这可视为一种以个人体悟与"圣言量"互察互照,即主观和客观相互勘验以求自我定位的重要方法,它代表了经典世界与心性世界在价值论上的契合,体现了经典心学化解读的历史发展新趋势。《五经臆说》成于龙场悟道之后不久,暗含有强烈的政治关怀。而阳明反复强调的"《六经》即心之纪籍"、"《六经》即心之常道"、"尊经即是尊道",则体现了一个时代学术思想的脉律跳动,反映了心学运动解经典范的重新建立。直到晚近,这一心学思想仍发出极大的声光回响,成为人类寻找安身立命之道必须时时回顾的重要精神经验和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8.
严明与矜谨,是贯穿于历代案例集《折狱龟鉴》中的核心审断理念。夫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夫矜谨者,哀矜折狱,审谨尽心也。凡折狱理刑,古之用法者秉承“主于严明,佐以矜谨”的司法准则,力求罪与刑相应,法与情两平,哀矜与审谨相辅承,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慎刑观的基本要求。其理论基础是儒家的中道、仁道与恕道。严明与矜谨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司法审断经验与司法智慧的传承与凝聚,予历代折狱之官参考模范,亦给后世司法者以镜鉴启迪。  相似文献   

9.
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在百家讲坛上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其所谓“君子之道”,应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仁者不忧”,即内心坦荡,没有忧伤、忧恐;二是  相似文献   

10.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引用)【出处】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范,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将会畅行无阻;如果当政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阐释】当领导的人责任最大,因为他宣布的任何政策法令,都必须自己先遵照执行。如果领导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得民众的拥护,不用下命令,大家也会依照去实行,所以说不令而行。《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中讲:"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  相似文献   

11.
朱腾 《研究生法学》2007,22(6):123-128
《论语》是儒家的原创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儒家学者的修身制定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范式,而且在于为儒家的政治提供形而上的根据。从这一角度立论,对《论语》所提倡的“仁”的意义也许就应当作多层次的思考。它不以德行的提升为唯一鹄的,其理想更进至儒家王道政治的实现。恰当地说,《论语》的法律思想建基于“仁”的需求之上。当然,笔者的论述只能是为研究《论语》提供一种法律的视角,而这种研究也不可能是终极的,或许探讨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法制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父子相隐"的故事。 典出《论语》之《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 个故事常被用作研究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模型,引申出 "相隐之举是否合理而违法"、"古代社会是否礼法不分" 等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这个故事也可以从另一 角度品评,譬如孔子的"比较法"研究思路。叶公介绍的 "父子相证"制度,可被视为一种外国制度。从表象来看, 父亲偷羊、儿子揭发,更合乎法治国的标准。然而,孔子 闻听"外国"的"司法实践"后,没有轻率地五体投地、妄 自菲薄,而是先冷静地考察"他乡之直"是否等同于"吾 党之直"。若"吾党之直异于是",他乡父子相证,吾乡父 子相隐,二者并无高下之分,因为本质上都是"直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儒家"复周礼"的正名之作,构架出日常生活中规范的人伦礼制,但也在尊重个人情感的同时,透显了人性中个体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可以说,不管是在古朝,还是在今日的纷繁社会,《论语》都会因其蕴涵浓厚情理的人性哲学而留存久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在禅让制时代"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思想指导下,体现出"好生之德,恰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的人性关怀。而世袭制家天下"明德慎刑"的目的在于"其宁惟永"的统治秩序的维护。通过对儒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吕刑》与代表法家思想的《商君法》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导思想制订出内容迥异的刑罚制度,却产生了共同的社会效果,即对法外权的发展与维护和对民众权利的限制,最终合二为一。从宽到严,从简到繁的刑罚体制的构建和刑罚思想的形成,成为导致历代封建王朝兴亡更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法林问道》作者:谢晖定价:29元出版:2012年6月本书是以随笔的形式、以法律为视角对制度之理、法治之德、时政之论、为学之道和民间之法的正视与反思,与《法林望道》《法林宁道》构成了作者编著的"法林三部曲"。《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作者:斯蒂芬·布雷耶(美国)  相似文献   

16.
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良知为圭臬。法官良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八心”,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之心,求真求实、勿冤良善之心,坚守正义、善解法意之心,惩恶扬善、保国安民之心,案结事了、息讼促和之心,真诚恻怛、哀矜裁判之心,勤奋敬业、救人水火之心,清廉如水、一尘不染之心。法官良知的养成,须遵循推己及人的判断善恶之法,养守戒慎的良知形成之法,反躬自省的矫正固化之法,形成文化的扩展推广之法。  相似文献   

17.
一、何以识《论语》研讨孔子法律思想,每苦于文献之不足。顾其论刑之语,则寥若晨星。坐是而学者常求诸别籍:征《易传》者有之;引左氏者有之;叙诸子之杜撰者亦有之。仍觉资料不充,甚或至于大段辑录魏人伪书《孔子家语》、《孔丛子》之类,则又不啻掩耳盗铃、欺人自欺者矣!近且有求孔氏法律思想者,既苦于原籍之寥寥,复求其末流之涛涛。曰:论孔子思想之渊源及影响。如是则上可溯及盘古之开天地,下宜沿袭至今日之思潮。愚窃以为此又本末之倒置,非智者之所宜索之者也。  相似文献   

18.
程颐确认<论语>是儒家载道的要籍,其理学思想的建构也以<论语>作为基本资源.他的<论语解>采用涵畜经文、直寻义理的解经方式,是对传统传注之学的改造和超越.其以"理"解"仁"的德性之学,以"序"求"和"的礼学思想,以及由治心而治世的学术思路,构成北宋理学的基本框架.<论语解>虽然不是完整的<论语>注本,却以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深刻的义理阐发开创了北宋<论语>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崔永东 《法学研究》2000,(2):154-160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的竹简 ,经过专家的整理 ,其释文和图版结集为《郭店楚墓竹简》 ,由文物出版社在 1998年出版 ,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冒昧为文 ,对其在先秦法律思想史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研究方面的价值略加梳理与分析。根据竹简整理小组的意见 ,郭店楚墓的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偏晚 ,而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关于竹简著作的学派性质 ,学者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指出 :竹简中除《老子》、《太一生水》属道家著作外 ,其余如《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  相似文献   

20.
《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记述了一个广为民间传诵的故事。史料记载:“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梁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译成今天的白话是说:约在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31年),陈留郡黄县缑氏女子缑玉为报仇,杀死夫家族人,被捕至黄县县衙。县令梁配打算依法判处缑玉死刑。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儒生申屠蟠进谏说:“缑玉的事迹足以感动那些不孝子孙,激励子女为父报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