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钟山区结合实际摸索出"三变+旅游+就业"扶贫新模式,在景区内开办旅游学校、技工培训学校,实现村寨变景区、农家变旅馆、农民变导游、人人能就业的目标,加快"决战三年、摆脱贫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六盘水市钟山区一改  相似文献   

2.
正截至2月18日,六枝特区28个食用菌基地已陆续复工复产,保供市民餐桌。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六枝特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夯实基础。食用菌产业是六枝特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十大农业产业之一。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立足建基地、创品牌、促产销,六枝特区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着  相似文献   

3.
正"好花红,好花长在刺梨蓬……"这是流传于黔南州的好花红民歌。"好花红"根植惠水县民族文化,吸收新中国腾飞带来的雨露阳光,开得日渐繁茂艳丽。自1959年以来,从一首简单古老的布依歌谣,演变为集非遗传承、特色旅游、演出、文创等于一身的庞大产业,成为黔南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以特色布依文化为依托,惠水  相似文献   

4.
正紫云自治县深度融合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用"旅游+"激活"美丽经济",助推"美丽扶贫"。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21亿元。紫云,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因县城西的紫云洞而得名。近年来,紫云抢抓机遇,深度融合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用"旅游+"激活"美丽经济",助推"美丽扶贫",打造全域旅游新形象。今年上半年,全县累  相似文献   

5.
正六盘水市钟山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围绕"1+N"提级改造,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助力脱贫攻坚。2015年以来,六盘水市钟山区按照"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的发展要求,在推进"三变"改革中不断探索发展新路,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全面实施"1+N"(一个村寨+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把"1+4"作为公司发展的主投方向,"1"即贵安新区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4"即大数据、大文旅、大健康、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一新",相关产业活力迸发,成为助推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是贵州生长的"智慧树",开采的"钻石矿";大健康,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正逐渐成为贵州省打造的又一张名片;大文旅,作为大生态下文化与旅游的新产物,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城  相似文献   

7.
正六盘水市围绕"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品牌,依托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将自然"冷资源"变为旅游"热资源",以冬季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依托"三变"改革,力推"旅游+扶贫"深度融合。六盘水年均19℃的夏天令人流连忘返,寒冷的冬天同样让人倍感舒畅——驰骋冰雪,感受冬日雪上飞舞的酣畅淋漓;放松身心,在雾气氤氲的温泉池中独享冬日那份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投资720亿元,城市面积从34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山江公园市"催生凯里"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景区型"城市效应。隆冬,香炉山景区开发及提级改造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自2016年11月15日以来,凯里市围绕打造"三江公园市",20个重点工程全部启动建设。苗侗民族风情园、下司古镇等旅游名片的推出,改写了凯里市旅游产业"数量少""没特色""集聚弱"的  相似文献   

9.
正老景区"颜值"没变,位置没变,通过深化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不断焕发新活力,助力全省旅游产业"井喷"发展。景点景区仍较依赖"门票经济",在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化提升上动力不足,特色休闲业态缺乏……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的当下,这些是贵州旅游业曾经"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随着全省"100个景区"建设大力推进,贵州旅游品牌建设与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相结合,集中推出一批新景区、新项目,把景点变成景区、景区连成线路,助力旅游产业破浪前行。  相似文献   

10.
南昌市以精准扶贫统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抓手,以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远期目标的切实有效的路径。精准扶贫的基本思想对产业扶贫的靶向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从实践效果看,打造以"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为主体的发展体系,通过"政府引领,村委协调,公司主导,村民参与"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当地贫困户通过"收一点,赚一点,分一点",即出租土地、水面、住房等收租,参与种养、经营管理等领取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获得公平长效的利益,从而基本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同时,坚持"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全力扶持培育相关产业精准扶贫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5,(4)
<正>2015年,乌兰察布市旅游工作以传播"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品牌、创建全国自驾旅游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凉城县旅游创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和创建全区品牌旅游景区为契机,突出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抓好重点景区建设,提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促销和行业管理,深化行业、产业和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建设京津冀、呼包旅游度假基地,全年接待游客力争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亿元。  相似文献   

12.
正多年来,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以下简称"沈阳市文旅广电局")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以文‘化’城、以文‘塑’城、以文‘名’城"战略。开展"三岗、两覆盖"党建工程(设立党组示范岗、党支部攻坚岗、党员模范岗,微信找茬全覆盖、志愿服务全覆盖),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改革;实施"百馆工程",推进文博项目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拓展"沈阳抗战联线",传承好红色基因;立足文化惠民,发挥好文化场馆的熏陶作用和文化活动的引领作用……擦亮城市"名片",打造城市精神文明发展新引擎,为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石茂彪 《当代贵州》2016,(34):22-23
正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以"旅游+"的理念推进全域旅游。近年来,务川坚定不移地推进"文旅产业化"战略,把大干文旅产业、干大文旅产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助推富民兴县的"主抓手",全县文旅产业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文旅产业风起云涌、好戏连台、方兴未艾。谋定而后动方能主动融入旅游已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更需要的是全方位布局。思路决定出路。以"世界的仡佬·仡佬的世界"为旅游品牌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山地特色旅游,推进全境域  相似文献   

14.
郝茂生 《实践》2013,(10):34-35
2013年,达茂旗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四项重点工作和实施八大工程为中心,紧紧抓住自治区"向北开放"和"打造沿边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围绕搞活做强旅游和口岸服务两大产业,以精心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和满都拉国际口岸物流基地为突破口,以承办首届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节为契机,抓基础,引资金,找商机,推品牌,强服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服务标准化,在达茂草原大打了一场口岸物流建设与做强旅游产业的攻坚战。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趋势下努力增加口岸过货量,力争使全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307)-人(次),满都拉口岸过货2007J吨,使全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发展满都拉口岸经济打造口岸国际物流基地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则文化盛。文化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贵阳市观山湖区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商贸的融合,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使观山湖"冬有灯会庙市、夏有旅游文化节",推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花城观山湖"城市名片,建设"爱心观山湖"精神文化品牌,突出城市文化个性,增强旅游城市品牌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正>"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不但要靠精品引领,还要靠特色取胜,更要靠示范带动,把每一个景区景点打造成为风格各异、文化独特、功能齐全的精品景区景点,让游客在景区里赏景游乐,在果园里观花品果,在农家乐里品尝农家风味,在林间小道享受田园乐趣,在休闲娱乐中实现大健康。"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在今年第23次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全县"大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水城县紧紧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主题,以承办六盘水市第二届旅发大会为契机,牢固树立"大旅游"思维,着力培育"十大精典"系列,高标准精致化打造30个精品景区景点,让每一个景区景点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古蔺县试行"村组+项目基地+特派员+专家顾问团"模式,打造科技扶贫小分队,对全县117个贫困村实行精准扶贫。科技扶贫特派员和专家顾问团帮助所驻村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和推广,为每村培育1名以上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共同整  相似文献   

18.
正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位于水城县南部玉舍镇境内,由野鸡坪亚高原户外运动基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海坪彝族特色旅游度假小镇组成,形成"一核两翼"发展构架,规划总面积509平方公里,核心区68平方公里,概算总投资62亿元,景区定位为山地运动、休闲度假、生态探险和民俗体验,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2,(18):11-12
铜仁市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布局,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方面来抓。以品牌为导向树立文化自信自古以来,湘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铜仁相互交融、相互涤荡,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极具多样性。立足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铜仁努力培育鲜明的文化品牌,把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着力将梵净山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景区,把铜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长顺县脱贫摘帽决胜之年,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之年。全县围绕建成"全省脱贫攻坚示范区"定位,积极采取"产业+扶贫"战略,大力发展"菜园子"工程,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全域旅游,为当地群众敲开致富门。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走进长顺·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