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线》2017,(7)
"塔西佗陷阱"揭示了深刻的公权信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着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基本思路。这就需要从站稳人民立场、切实把握民意、严格责任机制、健全公开机制等方面入手,有效破解"塔西佗陷阱",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8):51-60
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其大意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延伸至国家执政层面,意思就是一旦执政者失去公信力,那么无论他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是好是坏,公众都不会买账。而丧失了公众认可和支持的政策,即使再好也无法得到有效施行,整个执政体系就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这就是所谓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如果党员干部说了不做,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老百姓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跌入“塔西佗陷阱”。因此,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狠抓落实,才会有实效。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32):55-55
《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刊登了一篇《填平官德滑坡的“塔西佗陷阱”》的文章。“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提出的,他曾断言:“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  相似文献   

5.
《新湘评论》2013,(4):42-42
塔西佗陷阱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也是著名历史学家的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著名的见解被称作"塔西佗陷阱"。它用在政府公信力问题上,可表达为,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有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趋势,政府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公众都会认为其是在说假话和做坏事,也就是对政府行为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迫在眉睫,而政府诚信问题又属行政伦理范畴,即政府诚信是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追求,而本文就是从行政伦理的视角来探析我国当前的政府诚信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14,(22):43-43
塔西佗陷阱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实质上是一种认同。群众认同包含多方面内容,但主要的是利益认同、感情认同、理念认同。利益认同是出发点。老百姓在利益上认同你,就会信服你、认同你的努力;反之,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即使你讲真话,人家也不信。获得群众的利益认同,需要搞清楚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李海青在1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当下,"塔西佗陷阱"常被用来描述一旦公权力失去人们的信任,不论事情做得好坏,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塔西佗原话的本意是,人们一旦对皇帝抱有一种固定的负面情感,即使皇帝做了好事,依然会被厌恶。他在这里强调的恰恰是一种主观态度,人们是否欢迎当政者、喜欢当政者成了关键因  相似文献   

10.
正从"萝卜招聘"的猫腻到"火箭提拔"的诡异,从天然气涨价的一波三折到水污染信息的滞后回应,从PX项目的邻避运动到家用汽车限牌的突袭……伴随热热闹闹的事件,总能听到民众对政府质疑的声音。这些热点事件情状各异,但只要是涉官、涉权都会出现一个共同规律:任凭政府或官员怎么解疑释惑,人们就是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身成了"老不信"。对"老不信"现象,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有过论断: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2,(8):11-11
塔西佗陷阱 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它可能是极端情况,但对政府部门却是善意的提醒。权威的积累宛若“抽丝”,坍塌则可能如“山倒”,真正的危机不是已落陷阱或已然覆舟,而是朝这个方向滑动却没能被及时阻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国外社会契约说、公众信任说、文化影响说及国内关于内涵、价值、对策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文献梳理。围绕公信力的学术意蕴探讨了公信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内涵;基层政府公信力与"塔西佗陷阱"理论;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关于公信力的目标指向提出了有限化、法治化、责任化、阳光化。指出了加强公信力建设的三点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化基层政府执政合法性基础;有助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坚持问题导向,是对时代呼声的积极回应;坚持问题导向,有力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建设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彰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树立了勇于担当和真抓实干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14.
<正>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塔西佗陷阱是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四大陷阱。而一些社会思潮,比如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则充当了这四大陷阱的遮掩物。其中,新自由主义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宪政民主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普世价值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各种"陷阱"理论成为中国的流行语言,从"中等收入陷阱"到"低生育率陷阱"(经济领域),从"卢梭陷阱"到"塔西佗陷阱"(国内治理领域),从"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尔伯格陷阱"(国际关系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事实上,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亦无金德尔伯格陷阱。所谓的"陷阱"不过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读和对西方理论的迷信而已。因为,用于描述当今中美关系所面临的修昔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普遍面临着房屋拆迁、土地流转、征地进保等问题,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塔西佗陷阱"现象在各地均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江苏省高邮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第三方力量介入基层矛盾化解的有效途径,避免了基层矛盾上交,保障了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一、第三方力量介入基层矛盾化解在高邮市的成功实践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历史传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20,(2):5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警惕掉入“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论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策划编写了“新时代新跨越”丛书。  相似文献   

18.
郝继明 《唯实》2012,(10):42-45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正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7岁时,因父亲病死,母亲无力赚钱养家,生活十分拮据,便拜一位姓蔡的医师学医。勤奋学习一年后,师傅对华佗说:"你已经认识了不少药草,也熟悉了药性,以后你就跟着师兄们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没想到,铺子里只有一杆秤,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少,都不让他碰秤,只让他跑腿打杂。华佗心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师傅必然会责备师兄,最终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我得另想办法学抓药。"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跟大家一样,习近平也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大家作出了表率。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