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但是踏上家乡土地的第一刻,还是很激动,就想第一时间把两会精神带给乡亲们。"3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回到盘州,开始了全国两会精神的宣讲。不同的是,这一次,余留芬宣讲的第一站并未选择岩博村,而是选在邻近的苏座村。2 0 1 6年,岩博村联合周边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党支部组建岩博联村党委,下设岩博村党支部、鱼纳村党支部、苏座村党支部。通过联村党委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利用各村人力、土地、山林等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14日,余留芬再次满票当选为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这是自2001年首次当选以来,连续六次被村民推选为岩博"当家人"。在她的带领下,岩博从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1/3的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的贫困村,逐步发展为坐拥集体资产62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47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万元的小康村。一、不惜命的党员,不忘本的心十六年前,不认命的余留芬丢掉了锄头,做起超  相似文献   

3.
岩博答卷     
<正>如今的岩博,处处绽新颜,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1%;山林间,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时隐时现。乡土传统、自然景观和"乡村别墅"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山水画。2013年8月10日,无论对村支书余留芬,还是对盘县淤泥乡岩博村的村民,都是难以忘怀的日子。当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轻车简从来到了这个"白墙青瓦酒飘香,人美村强产业丰"的新农村,并留下了"你们这  相似文献   

4.
付松 《当代贵州》2012,(25):38-39
饥饿、寒冷、泥泞路;项目、产业、小康村。一个偏远山村的美丽转身,折射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坚韧与果敢,责任与担当。斩穷根立誓修通公路穷,曾经是这个村子最显著的特征。"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发展的窘况。2001年春,仅3个月党龄的余留芬被任命为岩博村村支书。对这个任命,老百姓自有看法。一些村民说"那两个老革命(原任村支书和村主任)都奈何不了,她一个女同志能干成什么?"另一些人认  相似文献   

5.
余留芬  谌晗 《当代贵州》2022,(17):57-58
<正>我叫余留芬,是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也是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名农村妇女成长为岩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我和乡亲们一起见证了脱贫攻坚巨变。在我的家乡岩博村流传着两段民谣,一段唱的是:“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另一段唱的是:“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两段民谣,两种调,唱出了我们岩博人不同的心气儿。  相似文献   

6.
正6月19日清晨,车子在宽敞的乡间路上行驶,路两旁满目苍翠。摇下车窗,迎风而来阵阵酒香,司机说:"岩博到了。"随着云雾散去,岩博村在眼前"展开",茂林之间点缀的一处处青瓦白墙,让人不禁念起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脱贫工作,特别提及村里生产的"人民小酒",一时间,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使之迅速走红。2018年一度脱销,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如今,它的销售团队遍布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书写"酒香不怕巷子深"传奇  相似文献   

7.
正7月15日,根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先进典型专题报告会。会上,"时代楷模"、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改革先锋"、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当代"女愚公"、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作报告。本刊摘登报告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1,(19):34-34
她是生意场上的成功者,也是百姓致富的“领头雁”,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就是集全国农民女状元、省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科技致富能手于一身的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至今,黄永光带领酿酒团队,将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年产30吨的小酒坊扩建成年产5000吨的现代化规模企业,使岩博村成为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集体经济超过600万元的小康村。岩博酒业一举成名,"人民小酒"火遍大江南北。从乌蒙山一家私营酿酒小作坊到年生产能力5000吨大企业,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在贵州这个盛产酱香型白酒的地方,"人民小酒"是少有的清酱香型白酒,而这也让它成为酒体品  相似文献   

10.
景诗瑶 《当代贵州》2022,(Z2):28-29
<正>2018年2月15日,除夕之夜,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乡亲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村乡亲们的新年祝福。祝福中说:写给总书记的信收到了,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产业日益兴旺,有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非常高兴。总书记祝乡亲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相似文献   

11.
刘悦 《当代贵州》2017,(47):12-13
初冬的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整洁的柏油路,修剪整齐的行道树,着装统一的工人……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园区,一个景区。”来岩博村采风的北京游客王裕民说。  相似文献   

12.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24,(Z1):76-79
<正>六盘水从来不缺英雄,也不缺冲锋陷阵的人,在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期,总有一群勇敢无畏的奋斗者似一支支火把,照亮六盘水砥砺前行的道路。誓把岩博村建成共同富裕标杆的余留芬;专注制茶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兴;大山深处的养猪能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金涛……放眼望去,六盘水大地上不乏用爱阻断代际贫困的大山园丁、妙手解百姓病痛的健康卫士、致富不忘乡亲的带富能手、为深山农人送技术的专家技师、把天堑变通途的开路先锋、以文惠民化贫的文艺骑兵、力保一方平安的公安干警等。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时刻豁出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唱响了六盘水砥砺前行奋力攀高之歌。  相似文献   

13.
谭柯 《当代党员》2014,(7):31-31
2014年3月的一天,潼南县桂林街道小舟村。拿起电话,陈俭凤突然有些忐忑:“他们会帮我吗?”29岁的陈俭凤是一名残疾人。前些年,她嫁到了小舟村,丈夫也是一名残疾人。两口子结婚后一直靠吃低保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年份英雄"发布词她宛如一株绽放在乌蒙山深处的腊梅花,在同步小康征程中,留下一路芬芳。带领群众修路造林、开厂酿酒,实现了贫困村的华丽转身。她承诺,如果乡亲们需要,愿意再当五十年村支书。铮铮诺言,是她对共产党员初心最朴素的表达。"岩博好地方,公路绕村边。水泥铺广场,山庄烧鱼鲜。"村民唱的是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  相似文献   

15.
俺奶奶叫王换于,1888年生,1989年去世,活了101岁。娘家是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家境很贫穷,十九岁嫁到我们家。她原本没有名字,嫁到我们家以后,两姓合到一起,便称为于王氏。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4)
正四川省天全县始阳镇沙漩村四组位于"两山夹一沟"之中,农房依山而建,上面是山下面是沟,地势十分险要。四组后山有一条裂缝,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而大部分村民就居住在隐患点下方。遇到下雨天,大家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每次都得有人在外面站岗放哨。村民贾芳说,自打她嫁到沙漩村起,担惊受怕的生活一过便是20多年。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农村产业革命完全符合贵州实际,贵州大地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根本要求,推进落实"五个三"重要路径,加快实现"六个转变"目标任务。今夏课题组对赫章县海雀村、盘州市岩博村、西秀区大坝村、平坝区塘约村、罗甸县麻怀村、播州区团结村和花茂村开展调研。7个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着力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破除制约发展桎梏,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全面落实"五个三"路径,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革命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先导性,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正是依靠着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贵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书写了激动人心、雄阔豪迈的奋斗篇章,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以前,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现在,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春节前夕,记者走进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优美的环境、漂亮的楼房、整洁的道路与勤劳的村民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相似文献   

19.
余留芬把自己的心思全放在群众身上,也赢得了民心。从余留芬身上折射出的党性公心,犹如阳光下盛开的山花,把芬芳留给大地,留给人民。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13,(6):30-31
提起张淑珍,津南区八里台镇刘家沟村的村民们都会为这个“80后”好儿媳竖起大拇指。2004年2月,张淑珍嫁到刘家沟村家境殷实、生活宽裕的陈俊穆家。张淑珍在娘家时是姊妹三人中的老大,从小就很懂事,对父母也很孝顺。结婚后,她对丈夫说:“我们已经是大人了,现在父母年纪都大了,做晚辈的应该想法儿让他们享享清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